x
x
楼主: wb61850

一天一点基础(续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3: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我们把电感量减小十倍,时间常数也相应的减小了十倍,过渡时间也相应的减少了十倍。相对的电流的过渡过程变短了(如图所示)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3: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注意,在上述分析中,时间轴的长度是不变的(由0秒~10秒),阶跃电压的阶跃时间也是不变的(在0.5秒时发生阶跃)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3: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共创美好的未来!OY、OK、OL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3: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这里是850XX。
850是一个中国的男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3: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4: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所示:红色的是阶跃电压的波形(电源电压),蓝色的是电感器电流的波形,绿色的是电感器两端电压的波形(注意:不包括其电阻,为纯电感的电压)。
这张图的意思是说,纯电感的电流与电压之间是积分的关系。或者说,电感电流的瞬时值正比于其电压对时间的积分。也就是说,电感器电流的瞬时值不仅决定于当前的电压值而且决定于全部电压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4: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积分”归结为求“曲边图形”的面积
例如上例,是求由曲线u(t)(绿色波形,不包括电阻的纯电感的电压)和时间轴“t”之间包围的面积。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4: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4: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电感量L越大,在相同的面积时(电压对时间的积分),电流就越小。
也就是说“电感量越大则电流就越难变化”,这就是“电磁惯性”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4: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看出,电容器的VAR和电感器的VAR都涉及微积分。所以“微积分”是电路理论基础之一。请新手朋友们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5: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能量的角度上讲,磁场能量不可能凭空的产生。电感电流与电感电压的关系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体现
大家从“功率”的角度上分析一下,就会明白了(功率=电压乘以电流)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5: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当电路进入“稳态”以后电感器的电流是不变的直流。也就是说,稳态以后电感器存储了一定的磁场能量
当然,电感器存储的磁场能量分布于电感器(线圈)周围的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5: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说,电路进入稳态后,电感器充有一定的“磁”。
而“充磁”的过程即是电感器的电流由零增大到一个稳定值的过程(或者说由一个值增大到另一个值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6: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9-3 03:19 编辑

说几句心里话
有的时候我真的不希望大家去学电子(特别是硬件方面),因为真的是很辛苦
是缘分把我们聚集在一起。

三年五年、十年八载对于电子人来说如同一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有几人在乎电子人的饥饱暖寒;熬夜通宵,如同家常便饭;久坐不动,如同打坐参禅;几多疾病,几多形变(不是虚胖,就是过瘦)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所有从事电子行业的人们致敬!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OK,我们进入正题
我们继续电感器的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7: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以上说到了电感器的“充磁”
大家知道“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这个“实践”对于电子技术来说就是“实验”
所以,我们作一个实验,来加深对电感器充磁的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8: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实验电路原理图了。
我对这张图稍作下解释。
我们主要的测量对象是电感器L,电阻R是它的导线电阻(200欧),这个电感器是串联在三极管的集电极中的。1N4148是阻尼二极管,它的作用稍后介绍。
L1、C1是电源滤波网络,Rcc是为了测量供电电流(直流)而设置的取样电阻(通过测量两端的电压来间接的测量供电电流)。
三极管9014在这里作为一个开关来使用。它的基极是受到由555时基电路构成的脉冲信号的控制,使三极管周期性的导通与截止,从而控制流过电感器L的电流。
R1、R2的作用和Rcc一样,是为了测量集电极、基极电流而设置的取样电阻。
大家可能会发现,这个实验我们似乎做过。没错,是做过,不过那个实验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从新作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8: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对主要的电路部分作下介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