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楼主: wb61850

一天一点基础(续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请看,在“谐振频率”处(大约为85KHz)电压Va得到峰值(最大值);并且电压Va的相位与电流源的相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位差为零)。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0: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的线圈可以等效为并联谐振电路,在并谐振频率上线圈具有最大的阻抗且为纯电阻性质。当信号的频率超过线圈的谐振频率(或固有频率)后,线圈的等效阻抗性质将由“感性”变为“容性”即线圈已演变为一个“电容器”。所以,一个实际的线圈都有一定的工作频率范围(一般应远离其固有谐振频率)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0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欢迎批评、指教
今天就到这里吧,祝大家晚安。
再见
发表于 2009-8-18 10: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的线圈可以等效为并联谐振电路,在并谐振频率上线圈具有最大的阻抗且为纯电阻性质。当信号的频率超过线圈的谐振频率(或固有频率)后,线圈的等效阻抗性质将由“感性”变为“容性”即线圈已演变为一个“电容器” ...
wb61850 发表于 2009-8-17 00:04

您说的当信号频率超过线圈的谐振频率后变为容性,但是在幅频特性上看,应该是在谐振频率上吧?远离谐振频率后就可以,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谐振频率,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最近一直在跟着学习,这些基础的东西现在回头经您这么讲解后理解更加深刻了,十分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3: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8-19 03:51 编辑

xuyaosong兄弟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谢谢您的提问
我正想较详细的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3: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8-19 04:29 编辑

首先我说明一下
本人的水平不高,所以呢对于一般的问题并不重于数理分析。
坦然的讲,电磁场的问题是非常抽象的。如果要较准确的分析、计算则需要许多高深的数学知识,比方说给出边界条件求电磁场的分布等等。
当然,准确的计算有的时候是必须的。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
大家的“悟性”不同,我的“悟性”就不高。所以我尽量采取通俗一些的认识方法,争取建立一个比较正确的定性的认识,然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酌情学习,因为我知道大家所处的学习环境都是不同的。
首先要提起来对这门科学的兴趣,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5: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8-19 05:04 编辑

正如xuyaosong所言,阻抗分析有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础的。
对于“线性非时变”网络的阻抗分析(或导纳分析)是网络分析的基础。因为线性非时变网络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网络(相对于普遍意义的“非线性时变网络”)。
简单地讲,线性网络是指构成网络的基本器件R(电阻)、L(电感)和C(电容)都是线性的;所谓非时变则是指R、L和C的值是不随时间变化的。
那么这样的网络在现实中存在吗?是不存在的。线性非时变网络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因为所有器件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并且它们的值也或多或少的随时间变化(比方说当温度值变化时,参数值也随之变化)。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分析这样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网络呢?因为这个是基础。我们首先分析一种理想的情况,然后在把实际的非理想因素逐步考虑进去,其实这也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即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
还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就是我们的分析都是建立在“集总参数”的条件上的。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考虑实际电路的尺寸,也不需要考虑信号的波长,认为在某个瞬时电路中所有的电压、电流都是不随“距离”变化的(当然它们可以随时间变化)。我们之所以要做“集总参数”的假设实际上是为了简化分析,因为电路具有集总电路的特点。但是请大家明确“集总参数”不是绝对的,因为“分布参数”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电路都具有分布参数,只不过它们在某些情况下是次要矛盾可以忽略而已。但是,有的时候分布参数的影响可能变为主要矛盾。比方说一个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当你用一个“截止频率”较低的三极管的时候电路就能正常工作,当你换了一个截止频率很高的三极管后,电路就会激发频率很高的自激振荡。而你的电路中用的器件都是集总参数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高频振荡呢?其实这种高频自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分布参数”。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请看上面的这张图
这张图的意思是一个阻抗测量的示意图。
我对图中的几个参量作一下说明:
绿色方框内为任意的“集总参数的线性非时变一端口(两端子)网络”,它有两个外部引出端子。
u(t)和i(t)分别是端口电压和端口电流。需要明确的是u(t)、i(t)都是同频率正弦量(复数量)并且它们的频率是可以变化的。
那么我们要测量的阻抗Z与电压u(t),电流i(t)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Z=u(t)/i(t),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符合欧姆定律的。不过在这里的“Z”是复数阻抗,简单的说就是阻抗不仅有模(大小)而且有角;或者说阻抗Z中含有实部(电阻分量)和虚部(电抗分量)。所谓的“电抗分量”是指“容抗或感抗”,当电抗分量等于零时,Z表现为纯电阻R;当电阻分量为零时,Z就表现为纯电抗XL(感抗)或Xc(容抗)。
我们固定u(t)的振幅(例如1V)改变其频率(使频率逐渐增大)同时测量电流i(t)。根据Z=u(t)/i(t)的关系作出的曲线,就称为频率——阻抗曲线。
频率——阻抗曲线反映了上述网络的阻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它分为两部分: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分别反映了阻抗的模(大小)随信号频率变化的关系以及阻抗的角随信号频率变化的关系。
阻抗的倒数即是“导纳”。导纳也分为电导和电纳(容纳和感纳)两部分,它也是个复数量,称为复导纳。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请看上面的这个电路图。这个电路用于测量我们以上谈到的“空心电感器”的阻抗特性。
Va是等效电感网络的端口电压(以上我们已经做过说明);对于回路电流i(t)的测量我们采用间接方法,即:i(t)=(Vs-Va)/R1。
那么我们用Va/i(t)就得到了在某个信号频率下的等效电感网络的阻抗Z(f)。
请注意,R1的取值不能过小,否则将使并联谐振电路的Q值下降过多,引起测量误差过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到了吧,这就是那个等效电感网络(并联谐振电路)的阻抗——频率特性了。
上面的曲线是阻抗的模(大小)随频率f 的变化关系;下面的曲线是阻抗的角随频率f 变化的关系。
显然|Z|(用“|Z|”表示阻抗的模)在谐振频率处具有最大值(峰值)。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说一下“阻抗的角”与阻抗性质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所示,当信号的频率很低时,电压与电流的相位相同(都等于0度)。这个时候,电容器的容抗很大可以等效为开路,电感器感抗很小,可以等效为短路,因此网络可以等效为200欧姆的纯电阻。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图所示,当信号的频率继续增大时,电感器的感抗将随之增大,电容器的容抗将随之减小(但是不明显)。这个时候阻抗Z是由电阻R(200欧姆)和感抗XL串联构成的。
图中游标所在位置的信号频率大约为1169Hz,阻抗角约为68.7度。反映了电压超前电流68.7度,在这个频率点上Z的性质为R与XL的串联。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6: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信号频率的进一步增大,感抗XL进一步增大,XL的值将远大于电阻值R。当然容抗Xc也随频率升高而减小,但是没有感抗明显,因此起主要作用的是感抗XL。
图中游标所处的频率大约为29KHz,阻抗角约为89度(已经接近于纯感抗时的90度),表示端口电压超前端口电流近90度,阻抗性质为接近纯感抗。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7: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8-19 07:53 编辑


随着信号的频率进一步增大,当感抗XL的大小等于容抗Xc的大小时,二者大小相等,性质相反,电路将发生并联谐振。
游标所在频率即并联谐振频率,大约为85KHz。在并联谐振频率处,阻抗角等于零,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同相(相位差为零),反映出网络在该频率时的阻抗性质为纯电阻(是一个很大的值,称为并联谐振电阻)。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7: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从阻抗的幅频特性上可以看到阻抗模的峰值,它所对应的频率即网络的并联谐振频率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7: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图的意思是说:以谐振频率点为中心,在一个很窄的频率范围内(大约2.3KHz)阻抗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感性变为纯电阻在变为容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信号频率的进一步升高(过了谐振点),容抗将小于感抗(或者说感抗大于容抗),网络的阻抗呈现出容性了。
如图中游标所在位置,信号的频率约为95KHz,阻抗角约为-89度(接近于纯容抗时的-90度)。表示此时的端口电压滞后于端口电流近90度,网络等效为容性(可以用一个电阻与电容串联(或并联)来等效)。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7: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后的过程大家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过了谐振点后,等效电感网络(并联谐振电路)已经不具有电感器的性质了,而表现出电容性。
所以我们说的电感器工作时要“远离电感器的固有谐振频率”不仅是指工作频率不能超过它的固有频率,而且工作频率要远低于它的固有谐振频率。否则电感器的阻抗性质就不是理想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7: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