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楼主: wb61850

一天一点基础(续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上面的这个“空心电感器”的真实照片(是俺拍摄的)。
这个电感器是一个继电器上的线圈。中间的“铁芯”已经被俺去掉,所以俺又将其称为“原线圈”,意思就是不含铁芯的用铜导线绕制在非磁性骨架上的线圈。
顺便说一下,这个东东是俺捡的啊。有的人可能会问“你咋啥都能捡到,俺咋就捡不到”
因为俺经常留意“垃圾堆”这类的地方呗,嘿嘿。有一次俺还捡到一个手机,不过是摔坏了的。
不过,俺很少捡到现金,记得俺最多就捡到了二毛钱人民币,俺没好意思交给警察叔叔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空心电感器”呢?
因为这个是基础。
新手朋友们能从这个线圈的外表看出什么名堂吗?
它实在是在普通不过了,就像我一样(我其实是很丑陋的)
发表于 2009-8-16 2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消失了一个多星期又回来啦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大家要明确,这个线圈是一个两端器件。所谓两端器件就是有两个引出端子的器件(或者称为“一端口”器件)。
线圈是由细铜丝绕制而成的。为了加深对线圈结构的认识,新手朋友可以自己绕制一个线圈试试。其实很简单的,随便找一段导线在一个圆柱形物体上绕制就可以了。不要说这太简单了,除非你自己做过。顺时针绕下,再逆时针绕下。导线要一圈圈的绕,最后还有个固定的问题。越是简单的事情就越要自己做一下,因为有的时候说十遍不如做一遍。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zg_z兄弟
首先祝大家万事如意
最近忙于捡垃圾,所以无暇顾此。至今日以捡到不少垃圾,收获还可,故又来此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乎
唉,生存是第一要务啊
发表于 2009-8-16 21: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了点,不容易呀,还有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要是问俺:真的假的啊?
俺真诚地告诉大家:说真也假,说假也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何必当真
郑板桥的名句:“难得糊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8-16 22:05 编辑


这张照片是有寓意的。
不是说这个DT830万用表咋样(它是俺用15元钱购置的),而是寓意着“测量”。
对于上面的这个线圈,我们可以用万用表测量一下它的“直流电阻”。经过俺的实测,这个线圈的电阻值大约为200欧姆(目前俺的室温大约为34摄氏度。请大家注意,铜线的电阻率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的 )。
一般的万用表是不能测量线圈的电感量和线圈的分布电容量的,测量这些参数需要专用的仪器。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geyingzhen兄弟欢迎你!
欢迎您多多指教,多多发帖,祝您万事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多多批评、多多指教啊,祝大家万事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学习、一起进步!OY、OK、OL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我们回到那个空心电感器上面。
对于上面的那个空心线圈如果要准确的描述它的电气行为也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对于任何电路中的器件也都有类似的问题,你越想准确的描述它,它的模型就越复杂,以至于复杂到你一看到它就晕的地步。
那么怎样办呢?
“简化”这就是办法。适当的简化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在一定的工程误差范围以内,提出适当的简化模型。这也是强调主要矛盾而忽略次要矛盾的一种思路。当然根据具体的条件不同,简化的模型也不相同。所以我们才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表于 2009-8-16 2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高楼快盖完了吧?占个位~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郭老大:
首先感谢郭博的关心,祝您万事如意
此楼俺估计还要300层以上啊
大家不要急,慢慢的爬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2: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上述“空心电感器”的电路模型了
对上述参数做下说明:
L:线圈的电感量。反映了线圈在通过电流后在空间激发的磁场(磁通或磁链)。
C:线圈的分布电容量。它是线圈的静电电容量,反映线圈两端有一定的电压时,在线圈中存储的电场能量。
R:线圈的分布电阻值。它是由铜线的导线电阻构成的。当线圈中通过高频电流时,还需要考虑由于“趋肤效应”和“临近效应”带来的导线电阻值随电流频率的升高而变大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A、B端子看进去,上述电感器模型就是一个“并联谐振电路”。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固有谐振频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测量这个网络的特性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下这个“线性非时变”网络的特性。
那两个角度呢?就是从“频域”和“时域”两个角度。
相应的测量方法又称为线性非时变网络的“频率响应”和“脉冲响应”。
请大家注意,以上概念是基本的常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b61850 于 2009-8-16 23:19 编辑


如图所示。对于“并联谐振电路”我们用“正弦电流源”作为激励源,测量A、B两端的电压Va(因为B端接地所以是测A端的电压)
运行“交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曲线。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还能看清楚吧。
上面的曲线称为“振幅——频率曲线”;下面的曲线称为“相位——频率”曲线。我把它们称为“MF曲线”和PF曲线”
对于这个电路来说,“振幅——频率曲线”就是指Va随电流源的频率变化的关系(请大家注意电流源的幅度是不变的)。而“相位——频率曲线”是指Va与电流源之间的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关系(请大家注意,电流源的相位恒为零,并且是不随频率变化的)。
而这里的“Va”是等效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B端接地)即A端对地的电压(或电势差)。显然,Va是随电流源的频率变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看不清图片请点击图片并用滚轮缩放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23: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出来,MF曲线具有“谐振峰”的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