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b61850

从零开始学电子之基础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4: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呢就比较清楚了。原来它是两个信号波形的片段。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4: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就更清楚了。呵呵
蓝色的是输入信号,红色的是输出信号,它们都是随时间变化的信号。
但是它们二者之间有一种依赖的关系。
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种关系,就是信号之间的函数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4: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任意网络的激励与响应之间都有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是取决于网络内部器件的特性?还是取决于网络外部的偏置?或者取决于温度等外部环境因素?
其实,激励与响应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都是很复杂的。
通盘考虑还是突出重点忽略次要矛盾?用数学方法说明还是用物理方法说明?
俺也不太清楚哦。
俺觉得还是一句话:“在实践中学习、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04: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OK,今天就到这里吧。886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比现在的天气还要热!
“一颗火热的心”就比现在的温度还要热!
有什么人在这么热的天有空调却不用呢?
“850就是这样的人”。呵呵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空调坏了呗。
现在俺的环境温度是36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这里是“850XX”!
在这炎热的夏夜,如果你久久不能入睡,如果你失眠,如果你失恋……总之你睡不着的话。就到这里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在这酷热的夏夜,吃冰糕、吃西瓜……听——————————————850忽悠!
OK、OY、OL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鄙人现在的环境温度。曾记得三年前是35度。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猜到了。
今晚鄙人在公社发帖总数将突破3000大关。
这意味着鄙人3年来共在技术论坛上发帖总数突破6000。
我的确有点犹豫了。本想退出网络江湖,但是真的舍不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我才走到了今天。
我要感谢大家。
真诚的道一声: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要发帖,争取突破10000
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大家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前的我和三年后的我又所不同。
三年以来,在这块网络的热土上,我们高举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旗帜,向着科学技术进军。
三年以来,我们更加感觉到了“基础”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的意义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前进的道路依然是艰辛而坎坷的。
但是我们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2: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3: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OK,汇报和煽情会到此结束。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3: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注意,此楼讲的都是基础问题,但内容彼此又似乎是分割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基础的东西都是贯穿的。
比方说“温度”吧。你在25度的时候可以不考虑温度对电路的影响,35度的时候也可以忽略。那么100度的时候还能忽略吗?零下20度的时候呢?
那么温度可是普遍存在的阿。温度不是电子,但是温度对电子有影响,进而呢对电路有影响。
以上我们是举温度作为例子以说明基础问题的普遍性和贯穿性。
那么在举一个例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端口或端子有什么异同呢?
大家可能会说,模拟电路输出或输入的是“模拟信号”;数字电路输出或输入的是“数字信号”。
要我说呢,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是我认为呢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因为它们都可以归结为“端口或端子的电压、电流以及阻抗”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信号”的具体形式,而且还要看到其实质。
那么电压、电流以及阻抗问题是基础吗?当然是了。
那么我们又问了“电压、电流和阻抗是集中在一点上的吗? ”
比方说我们用万用笔测量一点处的电压、电流或测量电阻。
也可以说它们是集中在一点的。因为你测量的是一点处的电压或电流。
但鄙人认为,电压、电流和阻抗也是分布在空间的。
它们表现为电场、磁场以及电磁波(辐射场)。
空间一点同样具有阻抗的性质,即该点处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波阻抗)。
所以,路与场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即便是对于一个简单的器件来说(例如电阻器),在不同的电流、电压,不同的频率时它表现的特性也是不同的,而这种特性往往是与场紧密联系的。
以上的种种问题,都属于基础问题的范畴。:)
当然,电路中基础问题还有很多。比方说“互感”、“互容”等等。:)
那我们靠什么去掌握这些基础问题呢?
鄙人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掌握上述基础问题。:)
那么怎样实验呢?
鄙人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摸索,用实验来论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4: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我说说实验的方法问题。
1990年,我记得我最初的一个实验是在自己的书架上安装了一个“照明系统”。呵呵
那个所谓的“照明系统”不过是在书架上钉了若干个钉子,挂上若干个小灯泡,然后在用木螺丝把若干按键开关固定在书架上,布上导线。开关一按,灯亮。呵呵
从第一个实验到现在,快20年了。这20年间,大部分时间里我用的实验方法是“平面搭接”(如上述楼中的正、负5V电源实验)。用“洞洞板”实验不过是最近两年的事。
问题并不在于做了多少实验,用什么方法实验。而是在于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不重复性。尽管我做的基础类实验不少,但没有一次是重复的(即便是相同的实验,结果也不是完全相同)。实验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虽然是在不断的完善,但也没有一个定式。
不可否认,平面搭接比较费时、费力。鄙人认为用洞洞板进行搭接实验,从效率上讲比平面搭接要高。但是从具体的实验方法上讲则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4: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说一下怎样论述问题。
大家看我的帖子的时候可以发现,如果我能用一句话说明的问题,就不会在多说一句话。如果我能用图片说明的问题,我就不会用文字叙述。如果我能用实验说明的问题,我就不会用公式推导(当然可以事后进行理论上的推导)。
我论述一个问题的原则是:先做相关的实验。能用图片说明的尽量用图片说明,不能用图片说明的就用文字说明(汉字),最后才考虑用公式去说明。
当然,由于鄙人的文化水平偏低,所以采用这样的论述方式。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4: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平有限,错误难免。一切言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4: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就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8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