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7|回复: 0

是德科技N1093DCA-M采样示波器基于AI时代光通信测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7 18: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 是德示波器 , N1093DCA-M采样示波器 , AI , 光通信测试
在人工智能(AI)和数据中心网络迈向1.6Tbps时代的浪潮中,是德科技(Keysight)最新发布的N1093DCA-M采样示波器如同一把精密的手术刀,为高速光通信测试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这款仪器不仅以超低噪声、超高带宽和集成化设计重新定义了测试基准,更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为下一代AI集群和数据中心的光互连研发与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与精度。
一、技术突破:解锁1.6Tbps时代的测试极限
1.极致灵敏度与超低抖动
N1093DCA-M采样示波器的光通道噪声低至15μW,固有时间抖动仅为90fs,这一指标在同类产品中堪称“天花板”。在240Gbps/通道的超高数据速率下,示波器仍能清晰捕捉微弱信号细节,为工程师提供高达6dB的信噪比(SNR)裕度。这种精度对于验证1.6T收发器的信号完整性至关重要——即使在最严苛的误码率(BER)测试场景中,仪器本身的噪声与抖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全速率时钟恢复能力
传统高速光信号测试需要额外配置子速率时钟恢复设备,这不仅增加了系统复杂度,还可能引入额外的信号损耗。N1093DCA-M通过集成高达120GBd的时钟恢复模块,实现了对全速率信号的直接捕获与分析。这一创新不仅简化了测试链路,更确保了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符合IEEEOIF等国际标准对时钟恢复精度的要求。
3.带宽与动态范围的黄金平衡
示波器提供30GHz(光通道)和50GHz(电通道)的平坦带宽,配合-70dBm至+10dBm的宽动态范围,能够覆盖从长距传输到短距互连的各类应用场景。这种设计避免了因带宽不足导致的信号失真或动态范围受限引发的测量盲区,为工程师提供了“全视角”的信号观测能力。
2000X 1.png
二、效率革命:从实验室到产线的全面优化
1.FlexOTO软件:自动化测试的“智能大脑”
通过FlexOTO光测试优化软件,N1093DCA-M实现了与是德科技FlexDCA测量平台的深度整合。该软件内置了针对1.6T收发器的自动化测试脚本,支持一键完成眼图分析、消光比(ER)、光调制幅度(OMA)等30余项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时间从传统的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在产线测试中可将吞吐量提升3倍以上。
2.紧凑设计:空间与成本的“双赢”
在数据中心机柜空间寸土寸金的环境下,N1093DCA-M的紧凑型设计(仅2U高度)显得尤为关键。仪器采用模块化架构,单台设备即可集成光通道、电通道及时钟恢复模块,无需额外购置昂贵的辅助设备。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节省了机架空间,更降低了系统搭建与维护的综合成本。
3.远程控制与互联能力
示波器支持基于Python的自动化接口和IVI-COM驱动程序,可无缝接入企业现有的测试自动化系统。通过10GBase-T以太网接口,用户可在远程服务器上对仪器进行实时控制与数据抓取,实现跨地域的协同测试与大数据分析。
三、应用场景:从AI集群到光模块制造的全覆盖
1.AI数据中心光互连验证
在训练包含数千个GPU的AI集群时,1.6T光模块需要承受持续的高负载数据传输。N1093DCA-M的超低抖动和宽动态范围使其成为验证这类系统信号完整性的理想工具,可精准识别因温度变化、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导致的信号劣化,确保AI推理与训练的稳定性。
2.光模块生产测试
在光模块制造过程中,N1093DCA-M的FlexOTO软件可自动执行PAM4/NRZ信号的模板测试、接收机灵敏度测试等关键流程。仪器的高吞吐量(高达250kHz采样率)配合并行测试功能,使单台设备即可满足中小批量产线的产能需求,显著降低测试设备的TCO(总拥有成本)。
3.前沿光通信研究
对于400G/800G相干光通信、硅光技术等前沿研究领域,N1093DCA-M的高带宽和超低噪声为工程师探索新材料、新调制格式提供了“干净”的测试环境。例如,在验证112GbaudPAM4信号时,示波器仍能保持小于100fs的抖动,为学术研究与原型验证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市场竞争力分析
在同类产品中,泰克DPO70000SX和安捷伦86100D虽然具备较高的带宽,但N1093DCA-M在光通道灵敏度、集成化时钟恢复和自动化测试效率上实现了全面超越。更重要的是,是德科技通过DCA-M构建了涵盖光发射机、光接收机、误码仪在内的1.6T端到端测试解决方案,这种生态系统优势为用户提供了从研发到量产的一站式支持。
infinii  2000X.png
作为是德科技1.6T测试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N1093DCA-M采样示波器不仅解决了高速光通信测试中的“不可能三角”(高带宽、低噪声、高效率),更通过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为AI数据中心和光模块制造行业带来了生产力跃升。这款仪器不仅是工程验证的工具,更是推动光通信技术迭代的催化剂——在它的助力下,1.6T光互连的部署成本将大幅降低,而新一代AI应用的算力瓶颈也将被进一步打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