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碳化硅(SiC)模块国产化1700V的八种封装应对新能源800V及更高电压系统

发布时间:2025-8-21 15:07    发布者:Eways-SiC
关键词: 800V高压平台 , 车载逆变器 , 高频开关电源 , 电机驱动 , DC-DC
1700V功率器件关键特点
  • 材料优势

    • SiC(碳化硅):主流选择,耐高压、高温(结温>200℃),开关频率高(降低滤波器体积),效率提升5-10%。

  • 耐压与可靠性

    • 阻断电压≥1700V,漏电流极小,避免击穿风险。
    • 强抗雪崩能力,适应电动车复杂工况(如急加速/制动)。

  • 动态性能

    • 快速开关(ns级),降低开关损耗(SiC比硅基IGBT减少50%以上)。
    • 低反向恢复电荷(Qrr),适合高频应用(如OBC)。

  • 热管理

    • 高导热率(SiC为硅的3倍),散热更优,允许更高功率密度。
    • 模块化设计(如半桥模块)集成散热基板。

  • 系统级适配

    • 兼容800V电池与400V设备(通过DC-DC转换),支持双向能量流动。
    • 与超充桩(如350kW)匹配,实现5-10分钟快充

1.电压裕量设计


    • 800V系统实际工作电压可能瞬态超压(如关断尖峰、负载突变),需留有余量。1700V器件的耐压(如SiC MOSFET)可覆盖2倍以上标称电压,确保可靠性。
    • 例如:800V母线电压的峰值可能达1200V,1700V器件提供安全缓冲。

  • 2.开关损耗与效率优化

    • 高压器件(如SiC)在高压下导通电阻更低,减少导通损耗,尤其适合高频开关场景(如OBC、DC-DC)。

  • 3.系统简化需求

    • 避免多级电压转换,直接支持高压部件(如电机驱动、快充),1700V器件可简化拓扑结构。

对比传统方案
1700V的对比.png

高压SiC MOSFET的核心优势
  • 超高耐压与可靠性

    • 1700V及以上耐压等级:轻松应对800V平台瞬态电压尖峰(如电机反电动势、快充浪涌),避免器件击穿。
    • 强抗雪崩能力:适应电动车急加速、再生制动等动态工况,寿命远超硅基IGBT。

  • 极低的导通与开关损耗

    • 导通电阻(Rds(on))随电压升高增长缓慢:在800V系统中,SiC MOSFET的导通损耗比硅基IGBT低50%以上。
    • 超快开关速度(ns级):开关损耗减少70%,支持高频运行(100kHz+),提升功率密度。

  • 高温稳定性

    • 结温可达200℃以上:SiC材料的热导率(3.7 W/cm·K)是硅的3倍,散热更高效,允许更高电流输出。

  • 高频兼容性

    • 近乎零反向恢复电荷(Qrr):消除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适合高频应用(如OBC、DC-DC)。

对800V+高压系统的性能提升1. 电驱系统:效率与动力升级
  • 逆变器效率>98%(硅基IGBT约95%):减少能量损耗,延长续航5-10%。
  • 高开关频率:缩小电机滤波电感体积,减轻重量(如保时捷Taycan电驱系统减重20%)。
  • 峰值功率输出:支持更高扭矩密度,实现3秒级零百加速。

2. 超快充:缩短充电时间
  • 兼容350kW+超充桩:SiC器件低损耗特性允许持续高电流输入,实现5-10分钟充电(SOC 10%-80%)。
  • 减少充电模块体积:高频开关使OBC和DC-DC体积缩小30%(如特斯拉V4超充桩)。

3. 热管理与轻量化
  • 降低散热需求:SiC器件的高效散热可减少冷却系统复杂度,如取消液冷管路。
  • 系统集成化:结合多合一电驱单元(如比亚迪e平台3.0),整车减重10%-15%。

4. 续航与成本平衡
  • 续航提升:效率优化可使整车续航增加5%-8%(WLTP工况)。
  • 虽器件成本高(SiC模块约硅基的2-3倍),但系统级成本下降(节省铜、散热材料等)。

三、高压SiC MOSFET的技术挑战
  • 成本问题

    • SiC衬底制备难度大,良率低,但随产能扩张(如Wolfspeed、科锐),成本逐年下降(预计2025年降本30%)。

  • 驱动设计复杂度

    • 需专用栅极驱动芯片(如隔离驱动),避免高压串扰。

  • 封装技术

    • 需低寄生电感封装(如银烧结、铜夹键合),以发挥高频优势。

四、典型应用案例
  • 特斯拉Model 3/Y:后驱模块采用SiC MOSFET,逆变器效率提升至99%。
  • Lucid Air:900V平台+SiC电驱,实现超低能耗(4.6km/kWh)。
  • 蔚来ET7:SiC模块使电机功率密度达3.3kW/kg。

五、未来趋势
  • 电压平台升级:保时捷、奥迪等规划1000V+系统,需2000V SiC器件。
  • 全SiC方案:从逆变器扩展至OBC、DC-DC、PDU等全车高压部件。
  • 与GaN融合:中低压部分(48V)用GaN,高压用SiC,优化成本。
    10.png 120.png

总结
[color=rgba(0, 0, 0, 0.9)]高压SiC MOSFET通过 耐压能力、高效开关 和 高温稳定性,成为800V+电动车的“性能倍增器”,推动快充、长续航与轻量化发展。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SiC将成为高压电动化的标配技术。
[color=rgba(0, 0, 0, 0.9)]MED (ED3)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采用真空回流焊工艺,Cu底板+低热值AlN绝缘陶瓷,最高工作结温175℃;
[color=rgba(0, 0, 0, 0.9)] 2. 功率密度高,适用高温、高频应用,超低损耗;
[color=rgba(0, 0, 0, 0.9)] 3. 常关功率模块,零拖尾电流,寄生电感小于15nH,开关损耗低;
11.png 12.png
[color=rgba(0, 0, 0, 0.9)]MD3 系列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采用真空回流焊工艺,AlSiC底板+低热值AlN绝缘陶瓷,最高工作结温175℃;
[color=rgba(0, 0, 0, 0.9)] 2. 适用高温、高频应用,超低损耗
13.png 14.png

[color=rgba(0, 0, 0, 0.9)]MEK6 系列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最高工作结温175℃;
[color=rgba(0, 0, 0, 0.9)] 2. 高功率密度,低开关损耗;
[color=rgba(0, 0, 0, 0.9)] 3. 适用高温、高频应用;
15.png 16.png

[color=rgba(0, 0, 0, 0.9)]HPD 系列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最高工作结温175℃;
[color=rgba(0, 0, 0, 0.9)] 2. 第三代模块寄生电感低于9nH,比现有模块小50%以上,降低开关损耗;
11.png 12.png 13.png
[color=rgba(0, 0, 0, 0.9)]DCS12 (DCM)系列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采用单面水冷+模封工艺,最高工作结温175℃;
[color=rgba(0, 0, 0, 0.9)] 2. 功率密度高,适用高温、高频应用,超低损耗;
[color=rgba(0, 0, 0, 0.9)] 3. 集成NTC温度传感器,易于系统集成;
14.png 15.png
ME3(62mm) 系列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采用全焊片工艺,Cu底板+低热值AlN绝缘陶瓷;
[color=rgba(0, 0, 0, 0.9)]2. 高功率密度,低寄生电感,低开关损耗;
[color=rgba(0, 0, 0, 0.9)]3. 适用高温、高频应用;
16.png 17.png
ME2 (34mm)系列碳化硅(SiC)功率模块
[color=rgba(0, 0, 0, 0.9)]1. 采用全焊片工艺,Cu底板+低热值AlN绝缘陶瓷;
[color=rgba(0, 0, 0, 0.9)]2. 高功率密度,低寄生电感,低开关损耗;
[color=rgba(0, 0, 0, 0.9)]3. 适用高温、高频应用;
18.png 19.png 45.png 驱动1.jpg 驱动2.jpg
[color=rgba(0, 0, 0, 0.9)] MD3驱动板.jpg
了解更多电力电子信息,请关注公众号:碳化硅MOS与SiC模块技术漫谈
38.png


[color=rgba(0, 0, 0, 0.9)]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9199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Eways-SiC 发表于 昨天 08:32
11种封装的国产碳化硅模块及新工艺顶部散热产品介绍应用 - 无源器件/分立半导体 - 电子工程网
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90784-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AOE | 时钟与时序(2/7):什么是理想时钟?
  • AOE | 时钟与时序(7/7):还有哪些重要计时参数?
  • AOE | 时钟与时序(6/7):稳定性与精度的区别是什么?
  • AOE | 时钟与时序(1/7):什么是时钟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优质时钟?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