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或持股英特尔10%:芯片补贴“债转股”能否激活代工复兴?
发布时间:2025-8-19 16:12
发布者:eechina
据相关媒体报道,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正与英特尔就一项突破性交易展开深度谈判,部分条款已接近达成协议。根据谈判框架,美国政府计划通过转换《芯片法案》补贴的形式,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持有英特尔约10%股权,同时保留对该公司重大技术决策的监督权。这一举措被视为美国重构本土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一步,或将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 交易核心:补贴换股权的“双赢”逻辑 知情人士称,美国政府拟将原定以现金形式发放的《芯片法案》补贴(总规模527亿美元)中的部分或全部资金,转换为英特尔的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按英特尔当前约1800亿美元市值估算,10%股权对应价值约180亿美元,但实际交易价格可能因条款设计(如投票权限制、回购条款等)有所折让。美国商务部内部文件显示,该方案旨在解决“现金补贴效率低下”问题——此前英特尔获得的193亿美元补贴中,仅30%直接用于代工业务扩张,其余多用于填补运营亏损。 对英特尔而言,股权融资可规避新增债务压力。截至2025年二季度,其资产负债率已达58%,高于台积电的42%和三星的35%。更关键的是,政府背书将显著提升客户对英特尔代工业务的信任度。目前,其先进制程(如18A工艺)已获得微软Azure云芯片、高通骁龙X Elite PC处理器的订单,但客户仍担忧其产能稳定性和技术迭代能力。 代工突围:政府“输血”能否破解技术困局? 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清晰:通过股权绑定,推动英特尔代工业务成为“美国制造”的核心载体。根据协议草案,英特尔需承诺将至少70%的政府补贴资金用于扩建俄亥俄州、亚利桑那州等地的3nm/2nm晶圆厂,并在2030年前实现代工业务营收占比从当前的15%提升至40%。作为交换,美国政府将协调国防部、NASA等机构,将部分军用芯片订单定向分配给英特尔。 然而,技术挑战不容忽视。英特尔代工业务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仅为-12%,较台积电的53%差距显著。其18A工艺虽宣称比台积电N3节点性能提升15%,但良率仍徘徊在65%左右,而台积电N3E良率已突破85%。分析人士指出,政府资金可加速设备采购和产能爬坡,但无法短期内弥补英特尔在极紫外光刻(EUV)工艺、先进封装等领域的积累差距。 地缘博弈:芯片主权与产业安全的平衡术 此交易亦深嵌地缘政治考量。美国正推动“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构建排除中国的供应链,而英特尔是唯一具备IDM(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能力的美国厂商。通过股权控制,美国政府可更直接地干预英特尔对华技术出口——例如要求其在中国成都的封装测试厂暂停升级28nm以下设备,或限制向华为等企业供应代工服务。 但此举可能引发反垄断争议。若政府持股超过10%,英特尔在收购其他芯片企业(如潜在目标格芯、Marvell)时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此外,欧洲和亚洲盟友或担忧美国通过股权渗透掌控全球芯片定价权。欧盟已启动对《芯片法案》补贴分配的调查,重点关注英特尔在德国马格德堡建厂计划中是否获得不公平优势。 市场反应:股价波动与产业生态重构 消息公布后,英特尔股价盘后上涨4.5%,而台积电、三星股价分别下跌1.2%和0.8%,显示市场对竞争格局变化的预期。高盛分析报告指出,若交易达成,英特尔代工业务估值可能从当前的300亿美元升至500亿美元,但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2026年前实现18A工艺量产良率突破80%;二是获得至少三家非美大型客户的长期订单。 对全球芯片生态而言,此交易或加速“双极化”趋势:美国阵营以英特尔为核心,整合应用材料、泛林等设备商,构建封闭技术体系;东亚阵营则以台积电、三星为中心,联合ASML、东京电子等企业,主导开放合作模式。中国芯片企业可能面临更大压力,但亦将倒逼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加速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自主化进程。 未来悬念:政府角色边界与产业创新活力 交易能否最终落地,仍取决于三大变量:一是美国国会是否批准修改《芯片法案》资金使用规则;二是英特尔股东是否接受政府深度介入公司治理(如要求董事会增设政府代表席位);三是欧盟、日本等盟友是否同意配合限制对华技术出口,避免英特尔因地缘政治风险丧失中国市场订单。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政府持股是否会抑制企业创新。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过度行政干预可能导致芯片企业减少对高风险研发的投入——例如,英特尔可能因优先满足政府订单,而延缓对光子芯片、碳纳米管等下一代技术的探索。如何在保障产业安全与激发市场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美国芯片战略面临的长久考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