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总裁教你成功之道:学会聆听,且不要把未来想的太过美好

发布时间:2012-4-11 11:38    发布者:李宽
关键词: arm
2002年,当ARM成立上海办公室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ARM的商业模式,更不清楚ARM能给产业界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十年过去了,ARM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日前,以ARM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身份最后一次访问中国的Tudor Brown先生,就公司成功之道、市场挑战、个人生活等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他会说出哪些肺腑之言呢?…

ARM当时是如何想到授权与版税这种商业模式的?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清楚的知道ARM拥有顶尖技术。但请不要忘记,我们是一家英国公司,英国是没有庞大半导体产业支撑的。这种条件既是一种限制,同时也是一个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机会。

授权费用是一开始就决定要收的,公司的运营开销得靠它来支撑。当我们的客户取得成功以后,版税对ARM来说就像一个奖励机制,使公司开始能够获得盈利。当时我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使永远收不到版税费用,公司也能够靠授权费用生存下去。事实上,ARM版税收入直到1997年才有了明显的增加。

这种业务模式需要不太一样的思维,它更倾向于在很多事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如何权衡利益归属?如何平衡开发新产品与继续使用旧产品?等等。因此,如果你想要找到最准确的平衡位置,就要不断的总结曾经取得的成绩和教训。这也是为什么对于ARM来讲,需要不停地聆听客户的需求。

我们找到了一份ARM公司20几年前的SWOT分析,在这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了ARM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这是个很有趣的事。如果让您现在重新给ARM做一份SWOT分析,您会如何考虑?

说到SWOT分析,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机会最多。当然,我们的弱点也会不断暴露,这需要不断的去正视和有效的解决。任何一个公司发展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我认为对于ARM来说,最大的威胁就在于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未来想的过于美好。我不认为ARM是一个过于自满的公司,但我们要小心,因为每一家企业都有可能很容易走到那一步。

关于产品

ARM从ARM7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包括最新推出的64位指令集直指服务器市场,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要支持这么宽泛的应用,今天的ARM会不会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技术挑战和商业上的不确定性?

的确,我们现在的产品覆盖范围比以前广了许多。但我们并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也不是为了兜售新产品而不断创新,ARM以市场需求的角度开发,倾听来自授权合作伙伴方的需求,他们会告知ARM的需求,从而和我们一起去定义未来的产品路线图。这些不同的声音不光来自半导体厂商,还包括OEM厂商、操作系统公司、大学研究院,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通过这些讨论,我们会探讨如何设计一样新技术,以满足各方需求。ARM的业务模式决定产品在多次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成功,也就意味着我们要为更多人提供有价值的技术。

现在使用ARM架构,大家可以很好地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周期。但从智能手机市场来看,好像陷入了军备战争,芯片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从购买(授权)一个核到推出芯片,再到最终推出终端产品,这个时间对于大部分厂商来说是否过长?如何保证厂商收回投资?

尽管看起来我们推出新产品的速度比较快,但这个问题并不能这么简单的看。我们有A、R、M三个完全不同的系列,以及图形产品Mali系列。从最流行的Cortex A系列来看,A9推出两年半之后推出了A15,完全符合手持类消费电子产品更新周期。

尽管有一些技术领先厂商可以在早期就推出新产品,但基于商业市场的种种原因,旧款产品持续的时间依旧很长。Cortex A9现在是最主流的高端移动处理器,但在ARM所有产品的出货量中所占比例依然相当少,我们出货量最大的产品仍然是ARM7、ARM9及ARM11等看似“落后”的授权。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配合合作伙伴的产品开发计划,推出最尖端的技术,这时,我们能够听到客户更多的抱怨反而是研发进度过慢而不是过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纷纷收购软件操作系统公司,从而向市场提供更完整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例如英特尔收购风河,网络处理器供应商Cavium收购Montavisa。请问ARM在软件技术的投入上有何计划?尤其是面对ARM新进入的细分市场,如网络通信,工控和汽车市场。

有一些企业会在某些市场达到成熟的情况下,去寻找一些收购的机会。但这种收购的意图有时我们看得清,有时我们又看不清。ARM的战略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所以如果一家企业要来支持ARM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它独立的对ARM进行支持,而不是由我们所控制。ARM向来希望扮演一个使能者(Enabler)而不是控制者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有这么强大的、数量众多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根本原因。这个模式也得到了我们合作伙伴的认可。

有人评论ARM进军服务器领域的难度并不比Intel进军移动互联领域的难度小,您如何看待?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并不是说ARM已经在服务器市场,而是说我们的技术可以被用在,也将会被用在这个市场。为什么我们相信ARM将会被用在服务器市场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远远超过现有解决方案的性能和功耗。但坦率的说,这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因为目前大家可能对Intel的X86架构比较熟悉,所以需要花时间让生态系统伙伴逐渐熟悉这不一样的技术。

但ARM提供的技术实在是太诱人了,我相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所以,您说的这个难度是不可以直接对比的,因为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看,Intel对移动市场并不能提供什么吸引人的方案,两者之间不存在类似的、可比的情况。

关于未来

ARM现在已经进入了移动处理器、微控制器、服务器等领域,未来ARM还打算进入哪个大的市场?ARM进入新市场希望选择通过自身成长还是收购的方式?

所有的市场对于ARM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针对某个市场去设计技术和产品,而是为一系列的应用提供一个合适的产品。不可否认,在公司的历史上,我们的确对部分细分市场,比如MCU和现在的服务器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归根结底,ARM的任务只是按照市场需求设计路线图。

在MCU市场,我们需要推出更小的、功耗更低的产品;在服务器市场我们则需要重点考虑产品性能;而对于手机市场,高性能、低功耗及安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ARM来说,哪怕我们只针对某个特定市场做开发,最后也可以变成普遍的需求。

关于第二个问题,ARM两者都会考虑。纵观ARM的历史,物理IP及图形IP两块业务都是通过收购得到的,我们最好的模式是收购之后,再通过自身使其成长,对于ARM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

对ARM今后的发展有没有新的思路和想法?您在任期间有没有一些比较遗憾的或是还没有达成的心愿?

ARM现在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接下来仍然会推出更多非常好的产品。但更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创造出的这种虚拟业务模式在行业里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更多时候我们在聆听,而不是去指导别人。

这二十多年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过一些失望和遗憾。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认为ARM有时在看到一些变化的时候,反应速度有点慢。另外,我们应该更早的在中国做一些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因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比我个人预期的要快很多。

您对于中国芯未来有什么期望?

如果你问我中国芯的未来会怎样,我想我是没办法回答的,但我能确定的是,有些中国公司在未来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因为他们已经在特定的领域呈现出来自己的经验或是专长。现在的中国和硅谷一样,成功或者失败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但即便失败发生,会有一批人得到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创新的想法,可能会对下一轮的经营带来一些积极地作用。对于我来说,可以简单地将中国未来描述成一片光明,但是一定会有一些挫折,这个是很正常的过程。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很乐于或者说很有信心地去改变他们的经营模式,尽管这些改变会带来一些不可知的结果。比如说山寨现象,在它出现之前没有人会预言到它的发生,但它确实也给很多人带来了益处,而且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成功复制。我个人的结论是,一定会有一些传统的半导体企业获得成功,但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大量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的企业出现,他们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结果,这会成为其他企业的威胁。

总体来说,这是个令人兴奋的未来,没有人预计它到底会怎样发生,但我很愿意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结果。前面提到了业务模式,其实在中国,我们的业务模式也一直受到一些挑战,我们也会针对中国做出一些改变,包括中国团队经常把本土客户的需求告诉ARM全球,总部会针对需求进行一些调整。

很多人都想知道Brown先生退休以后最想去做什么?怎么安排自己未来的生活?

我很清楚,现在是时候离开ARM,由一个更年轻的团队带领公司进入下一段旅程了。但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ARM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很难说今后要干什么,可能得等到我真的离开了才能想明白。我相信我的未来还会很活跃,但要说在哪些领域,以怎样的方式,现在还不清楚。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909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iscover浏览资源
  • Dev Tool Bits——使用条件软件断点宏来节省时间和空间
  • Dev Tool Bits——使用DVRT协议查看项目中的数据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ata Visualizer进行功率监视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