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昇腾架构!奥迪成华为自动驾驶方案MDC600首家合作伙伴

发布时间:2018-10-12 13:49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MDC600 , 自动驾驶 , 华为 , 奥迪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既然有了强大的全场景 AI 计算架构,那怎么能放过目前最热门的自动驾驶市场?

华为在正式宣布了自研 AI 架构,以及以其为基础的昇腾芯片和方案之后,在 2018 华为全联接大会的第二天也宣布了更多延伸方案。而其中一项,就是市场早在 2017 年就预期过,而华为一直否认的自动驾驶方案。

1.jpg
图|华为正式公布自动驾驶方案 MDC600。(来源:DT 君)

自动驾驶可以说是除了 AI 以外,近几年最为热门的产业话题之一,且自动驾驶的核心基础还是离不了目前 AI 领域的视觉识别、自然语言、训练与推理等计算工作。对华为而言,这些针对同一场景的不同AI计算内涵,基本上都能在其最新的达芬奇架构下实现,也因此,在发布基于达芬奇架构的升腾方案之后,延伸自该方案的自动驾驶方案的推出,也就成为再合理不过的市场决策了。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选择的合作对象正是在业界最积极的奥迪。而华为也在连接大会现场展示了使用基于昇腾自动驾驶方案的奥迪 Q7 自动驾驶汽车,号称可以达到 Level 4 的技术层次。

对华为而言,与奥迪合作可以说是对其昇腾自动驾驶方案的一个验证过程,根据华为战略市场总裁徐文伟表示,双方的合作早在约半年前就已经开始。

奥迪是一家很勇于尝试各种新方案的汽车公司,早在数年前自动驾驶的概念还在萌芽阶段时,它就已经与 NVIDIA、英特尔、高通等芯片厂商进行各种自动驾驶或相关车载系统的合作,而值得注意的是,虽非所有与奥迪合作的厂商最后都能够实际量产,但基本上市面上的驾驶辅助或自动驾驶系统量产方案,大多经过 奥迪的验证与洗礼,因此华为把奥迪当作产品量产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其实也相当合理。

目前在自动驾驶的方案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针对核心逻辑计算部分,另外则是在传感信息的融合与预处理系统,前者的传统领导厂商为 NVIDIA,后者则是 Mobileye,由华为这次所宣布推出的 MDC600,则是结合了二者的特性。

2.jpg
图|MDC600 的算力高达 352TOPS,最大的优势在于延迟低,且能耗表现更好。(来源:DT 君)

以华为在会场上所揭示的照片观察,华为自动驾驶方案 MDC600 主要是由 8 颗昇腾芯片搭配 CPU 与 ISP 模块所组成的系统,而其宣称的整体计算能量应该包含了 CPU 以及 ISP 部分,若以此推论,其实其所宣称的 352TOPS 的算力并不会太夸张。

而之前市场预言过华为一定会进入自动驾驶市场,主要理由在于华为拥有 AI 计算的算法与服务生态基础,以及本身具有的无线连接技术能力,前者是达成自动驾驶本身的技术平台,而后者,更是把华为技术结合智能城市,推动所有车联网技术,也就是 V2X 的发展核心,硬件计算架构转用基于自研 AI 架构的昇腾方案,也更坚定了这个大方向。对华为而言,如果不进入自动驾驶市场才是不合理的作法。

3.jpg
奥迪中国区执行副总裁 Saad Metz 也在见面会中表示,其与华为合作的最大理由之一,在于华为拥有推动奥迪在中国 V2X 技术前进的重要关键。(来源:DT 君)

而徐文伟也表示,目前 MDC600 还只是测试样品,在自动驾驶领域方面暂时还没有寻求更多合作伙伴的计画,但他也强调,华为不论在其他计算方案,或者是自动驾驶方案 MDC600,都是以建立平台为核心思维,只要推动这个思维的技术可以通过验证,那么未来就不愁没有合作伙伴。

不过在自动驾驶领域方面,MDC600 目前的规格是否真能与 NVIDIA 的方案一较高下?

NVIDIA 在 2017 年底发表了针对 L5 自动驾驶发展的 Driver PX Pegasus,总体算力为 320TOPS,设计功耗则为 500W。

若以表面规格来看,MDC600 的确略胜一筹,但 Driver PX Pegasus 在算力的分配上更重视推理部分,也就是 CPU 核心,和 MDC600 偏重的部分不同,然而何者更优也没有可以直接比较的基准,要说 MDC600 的最大优势,就是在能耗控制方面更为出色。

而在功耗方面,如果 NVIDIA 将其作为自动驾驶核心的 Tegra Xavier 方案转用 7nm 工艺制造,那么根据工艺对功耗的影响比例计算,即便架构不改,单一芯片应该可以降到 10W 以下,那么在整体方案的能耗方面差别就不会那么明显,届时要比的就是核心的 AI 逻辑引擎部分。而这部分,华为就还有一定的努力空间。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4824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