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黄仁勋:下一波AI的浪潮是物理AI,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发布时间:2024-6-4 19:46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来源: 澎湃新闻

AI(人工智能)芯片龙头黄仁勋称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移动的物体都将在未来实现自主运行。

6月2日晚间,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开幕前夕,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台湾大学综合体育馆发表主题为“开启产业革命的全新时代”的现场演讲。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发言中,黄仁勋透露了一些对于AI发展的见解、关于英伟达未来芯片的信息,并将机器人放在最后一个部分“压轴登场”。

在演讲中,黄仁勋强调了机器人和AI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AI的新一波浪潮是物理AI。AI能够理解物理定律,并与人类并肩作战……机器人和物理AI正在成为现实,而不仅是出现在科幻小说,这真是令人兴奋。”

据介绍,全球电子行业领导企业正在将英伟达自主机器人技术集成到他们的工厂中,利用仿真平台Omniverse中的模拟功能来测试和验证物理世界的新一代AI,其中包含全球500多万台预编程机器人。比亚迪电子、西门子、泰瑞达和Alphabet旗下公司Intrinsic等全球十多家机器人行业领先企业也正在将NVIDIA Isaac加速库等技术集成到其软件框架和机器人模型中,以提高工厂、仓库和配送中心的工作效率。

黄仁勋表示:“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有朝一日,移动的物体都将实现自主运行。我们正致力于通过推进英伟达机器人堆栈的发展,来加速生成式物理AI。”

黄仁勋指出,有两种特别值得关注的高产量机器人产品:自动驾驶汽车或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汽车,以及人形机器人。在自动驾驶汽车方面,英伟达能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堆栈,计划于2025年与梅赛德斯-奔驰车队携手,并在2026年与捷豹路虎(JLR)车队合作。

而在人形机器人方面,黄仁勋表示:“近年来,该领域在认知能力和世界理解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发展前景令人期待。我对人形机器人特别兴奋,因为它们最有可能适应我们为人类所构建的世界。”

黄仁勋还提到,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相比,训练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的数据。由于人形机器人和人类拥有相似的体型,能够通过演示和视频来为前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训练数据:“因此,我们预计这一领域将取得显著的进步。”

英伟达对机器人的押注已不是什么新闻。

今年3月,在英伟达GTC大会上,英伟达推出名为Project GROOT Foundation的AI模型,旨在创建性能更好的人形机器人。此外,还发布了一款专用于机器人的名为Thor的系统芯片。黄仁勋表示:“机器人领域出现ChatGPT时刻的可能性近在咫尺,我们已经花了一段时间来构建端到端的机器人系统。”

今年4月,黄仁勋又在一次公开谈话中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全新类别的设备:“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低得多,也许不会高于一万到两万美元。你会花一万到两万美元去买车,为什么不能花这些钱去买一个人形机器人?在我们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机器人可能表现得更加灵活,功能性更强......更有生产力。”

自从发布截至4月28日的2025财年第一财季财报以来,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推动下,英伟达股价持续飙升。6月3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还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旗下AI初创公司xAI将在明年夏天前购买30万块英伟达B200 AI芯片。据估计,这将让xAI花费至少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3.4亿元)。

当地时间6月3日,英伟达(Nasdaq:NVDA)股价收于每股1150.00美元,涨4.90%,总市值2.83万亿美元。目前,英伟达是市值仅次于微软(3.07万亿美元)和苹果(2.98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三大科技巨头。据Wind数据,在过去的2023年中,英伟达股价涨幅超230%,今年以来涨幅已达到132.23%。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895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EtherCAT®和Microchip LAN925x从站控制器介绍培训教程
  • MPLAB®模拟设计器——在线电源解决方案,加速设计
  • 让您的模拟设计灵感,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 深度体验Microchip自动辅助驾驶应用方案——2025巡展开启报名!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