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查看: 277|回复: 0

端侧AI百家争鸣,破局之道在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与开源化,端侧AI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全球知名工程社区平台Wevolver的预测,端侧 AI 市场到2025 年规模将达到 25 亿美元,到 2034 年将激增至 143 亿美元,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国内端侧AI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并行的态势。高通、联发科等国际大公司依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像炬芯科技、瑞芯微、恒玄科技等本土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AI芯片、优化的算法和高性价比的产品,也正逐步抢占了端侧AI芯片市场。
据炬芯科技公布的2025年Q1财报数据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385.67%,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62.03% ,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在国内厂商中,这样的高增速十分突出,显示出强大的增长潜力。报告显示,公司积极拥抱端侧产品 AI 化的进程,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并持续迭代新品,积极开拓新市场和新客户,端侧 AI 处理器芯片出货量不断攀升,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然而,当行业将目光聚焦于炬芯的高速增长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在高通、联发科等国际巨头环伺,瑞芯微、恒玄等本土竞品紧追不舍的格局下,这家珠海芯片设计公司究竟凭什么在百家争鸣的端侧 AI 赛道破局而出?
算力竞赛?能效比才是制胜法宝
要想揭秘炬芯在端侧 AI 赛道的破局之道,还得回到端侧 AI 概念本身。在当下 端侧 AI 发展浪潮中,众多企业纷纷追逐大算力,期望在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然而,端侧 AI 场景却有着独特需求,它并非一味追求极致大算力,更强调在有限算力下实现高效、稳定的智能处理。端侧设备往往电池容量有限,且需应对复杂多变的使用环境,若算力提升以牺牲功耗为代价,势必会导致设备续航缩短、发热严重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保证算力的同时,优化能效和功耗,成为端侧AI发展的核心难题。
炬芯科技的破局之道,就在于此,为电池驱动 AloT 设备提供极致能效比的 AI 算力。炬芯在 2024年 推出全新一代基于模数混合 SRAM 存内计算技术(Mixed-mode SRAM based CIM,简称"MMSCIM"),通过巧妙地将计算单元融入存储阵列,从根本上减少了数据搬运所带来的能量消耗。炬芯科技成功落地了第一代MMSCIM实现了0.1TOPS的算力,并且达成了6.4TOPS/W的能效比,受益于其对于稀疏矩阵的自适应性,如果有合理稀疏性的模型(即一定比例参数为零时),能效比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依稀疏性的程度能效比大幅优于10TOPS/W。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端侧AI在低功耗环境下,依然能够实现高效的计算能力,为 AIoT 设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以炬芯最新发布的全新一代搭载AI-NPU(Actions Intelligence NPU)的三核异构SoC ATS362X 芯片为例,其采用CPU+DSP+NPU 先进的高弹性三核异构设计,HIFI5和MMSCIM协同合作,理论算力高达132 GOPS,支持声纹识别、环境音分类等复杂模型端侧实时推理。其中MMSCIM核心在稀疏模型优化后可由6.4 TOPS/W@INT8提升至19.2 TOPS/W@INT8,运行功耗仅为毫瓦级,相较于传统处理器架构,实际应用算力和能效比显著提升十几倍到几十倍。如此极致能效比,大幅拓展产品应用边界,能够为品牌客户进行个性化AI应用开发提供全方位支持。
国际突破+垂类耕耘 技术到商业的闭环
从实验室到消费端的跨越,是端侧 AI 芯片商业化的终极考验。端侧AI芯片的落地面临着多个挑战,涵盖了从技术实现到市场需求的各个方面,功耗和续航的平衡、算力与体积的矛盾、模型的压缩与优化,一个环节失误可能会导致企业付出巨大的成本。
在国际级消费市场的领域,炬芯成功打入了哈曼、索尼、BOSE等国际一线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链。例如,炬芯的蓝牙音频SoC被哈曼旗下的JBL FLIP7和Charger6音箱采用,上市后广受消费者青睐。炬芯的技术不仅获国际品牌认可,更通过国内品牌合作实现专业场景落地。根据公开资料,炬芯科技基于MMSCIM技术的第一代端侧AI音频SoC——ATS3231系列芯片,已经被猛玛的全新旗舰无线监听麦克风Lark Max2采用,这款芯片是炬芯科技首款搭载AI-NPU的三核异构SoC芯片,也是炬芯推出的第三代高音质低延迟无线音频收发芯片。它创新的融合了 NPU 与 DSP 架构,集成了出色的音频处理能力、强大的无线通信性能,以及低延迟的无线传输技术,全面提升了音频体验并推动了无线音频技术的发展,这一合作成为国产端侧AI音频芯片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消费级场景到专业领域,炬芯以 “国际突破 + 垂类耕耘” 的双轮驱动。炬芯领先的破局之道,关键不仅在于存算一体、异构架构等底层技术的扎实根基,更在于其成功地将前沿技术创新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价值,实现了技术与商业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技术与品类的前瞻引领
从智能穿戴到车载系统,端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类消费产品中。未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单纯的算力提升和功耗优化或许已不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创新性的前瞻布局,成为了企业在端侧AI赛道上突围的必由之路。
炬芯科技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展现了其技术布局的前瞻性。作为一家在音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有雄厚技术积累的公司,2024 年,在全球CEO峰会上,炬芯科技董事长周正宇博士发布了公司的AI战略——“Actions Intelligence”,这一战略的核心目标是让 AI 随处可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炬芯科技明确提出,到2026年将推出第三代(GEN3)MMSCIM芯片,这一芯片采用12纳米制程,单个核的算力可达到1 TOPS,支持更为复杂的Transformer模型,并且在INT8模式下的能效比提升至15.6 TOPS/W。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展示了炬芯在端侧 AI领域的雄心,也彰显了其在端侧AI技术创新中的前瞻性眼光。
此外,炬芯科技在多场景应用的布局也展现出其前瞻性视野。炬芯科技以深厚的音频技术为根基,以音频和声音作为感知中心的AI应用落地作为第一个重要支点,持续向多元场景延伸技术布局,在万亿市场的AIoT应用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洞察力。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国内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销量达 9.6 万台,同比增长 45%。在热火朝天的 AI 眼镜领域,炬芯科技同样走在了行业前列,与 Gyges Labs 等合作探索应用场景,其 ATS308X 系列芯片助力多品牌终端实现出色体验。同时,炬芯正规划推出新一代芯片 ATW6095,布局端侧 AI 穿戴市场,为智能穿戴设备赋能 AI 提供更强算力与能效支持。
端侧 AI 芯片的落地本质是“带着枷锁跳舞”——在算力与功耗相互制衡下,找到技术与商业的平衡点。对行业而言,炬芯科技在端侧 AI 领域的突围带来三重关键启示:其一,以极致能效比的AI算力构筑核心竞争力,通过架构创新与工艺优化,在有限功耗阈值内实现算力跃升;其二,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实现技术到商业的闭环;其三,秉持前瞻性布局思维,筑牢音频技术壁垒向多元品类延伸。当 AI 战场从云端下沉至终端,当行业困于算力内卷时,炬芯已经重构竞争规则,在端侧AI的镣铐之舞中踏出国产芯片的破局节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