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实战指南:能源革命+智慧管理,安科瑞方案助力减碳

发布时间:2025-3-16 14:21    发布者:Acreltang
关键词: 零碳园区 , 近零碳园区 , 绿色园区 , 能源管理系统 , 智慧能源管理
引言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零碳园区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载体。作为产业经济的主战场,园区贡献了全国约31%的碳排放,其低碳化改造势在必行。安科瑞作为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将为您解析零碳园区的定义、碳排放来源及实现路径,助力园区迈向“净零未来”。
一、什么是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并非完全“零排放”,而是通过减排、吸收与抵消的综合手段,使园区在一定周期内实现碳排放与碳汇的平衡,最终达到“净零排放”。其核心特征包括:
1. 零碳能源供给:依赖风、光、氢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能源系统;
2. 低碳技术与产业:推动高耗能产业升级,引入负碳技术;
3. 智慧化管理: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能耗与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与优化。
二、园区的碳排放来源
根据国际标准LEED体系,园区碳排放可分为三大范围:
1. 范围1(直接排放)
园区内直接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如燃煤锅炉、燃油车辆等,占比高达85%。
煤炭是主要元凶,占直接排放的86%,其次是油和天然气。
2. 范围2(间接排放)
外购电力、热力等能源在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占园区总排放约15%。
外购电力的上游生产过程(如煤电)是间接排放的主要来源。
3. 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
供应链上下游的隐含碳排放,如原材料生产、员工通勤、办公耗材等。
此类排放虽分散但总量庞大,需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控制。
三、零碳园区的实现路径
1. 能源结构转型:从“高碳”到“零碳”
可再生能源替代:建设光伏电站、风电场,实现园区绿电覆盖率100%;
多能互补系统:结合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锂电池),平衡绿电波动性;
电能替代:推动工业锅炉、交通物流等领域的电气化改造。
2. 技术驱动减排:创新与效率并重
碳捕集与封存(CCUS):捕集工业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封存利用,如生物质能碳捕集(BECCS);
数字化能碳管理:部署智慧能源平台(如安科瑞能效系统),实时监测能耗、优化设备运行;
循环经济: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垃圾发电、再生材料生产。
3. 碳汇与交易:抵消剩余排放
生态碳汇:扩大园区绿化面积,利用湿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碳交易机制:通过碳配额交易、CCER项目开发,将减排量转化为经济收益。
4. 政策与标准保障:*层设计先行
制定碳排放核算标准,如**《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
争取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四、安科瑞的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AcrelEMS-Zone零碳园区能源管理系统,集园区的电力监控、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电气安全预警、能耗分析、照明控制、新能源使用、能源收费以及设备运维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一套系统对园区的能源进行统一监控、统一运维和调度,系统可以通过WEB和手机APP访问,并可以把数据分享给智慧园区平台,实现整个园区的智慧运行。


4.1方案组成


4.2功能
























五、相关案例
上海某科研园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项目背景:研究院希望建立园区级微电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各项能源的集中化管理,深入分析能源消耗过程与趋势,同时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充电服务,利用光伏和储能降低用电成本。项目实施范围包括办公楼、实验室、食堂等共13栋建筑和7个电瓶车车棚以及一个智慧充电场站,实施内容包括电力监控、能耗、运维、智能照明、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电瓶车+汽车)


设置AcrelEMS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监测变压器能效、分布式光伏、储能充放电管理、充电桩运维管理、智能照明控制等,实现源荷互动、智慧调控、数字化运维管理,帮助研究院提高运维能效,降低用电成本。












六、结语
零碳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也是企业抢占绿色竞争力的新赛道。安科瑞愿以智慧能源管理技术为支撑,助力园区实现“控排-吸收-交易”闭环,共同迈向零碳未来!
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唐晓娟13774431042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8387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了解一下Microchip强大的PIC18-Q24 MCU系列
  • 想要避免发生灾难,就用MPLAB® SiC电源仿真器!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3
  • PIC18-Q71系列MCU概述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