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德科技推出完整的LPDDR6解决方案,赋能端到端的内存设计和测试流程

发布时间:2025-2-11 09:27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LPDDR6 , UXR0334B , 示波器 , M8040A , 误码率测试仪
是德科技(NYSE: KEYS )宣布推出LPDDR6(第六代低功耗双倍数据速率内存标准)设计和测试解决方案,支持内存系统的新一波技术创新浪潮。这款完整的设计和测试解决方案显著改善了设备和系统验证,同时提供AI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全新测试自动化工具,这些测试自动化工具尤其能够推动AI技术在移动设备和边缘设备中的应用和进步。

image001.jpg
是德科技完整的 LPDDR6 测试解决方案,涵盖带宽为33 GHz 的UXR0334B实时示波器和M8040A高性能比特误码率测试仪。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情况和性能需求,提供多种不同的配置,以满足客户需求

由于高性能计算、AI和高能效移动应用的需求持续增长,内存市场也在不断发展。LPDDR6技术 显著提高了性能和效率,可以支持新一代计算系统的需求,使之成为现代设备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 LPDDR6、HBM4 和 GDDR7 等新一代存储器的采用,测试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这些技术需要先进的测试方法来确保可靠性和性能,并且在缩短测试时间的同时保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是一项持续不断的挑战。

image002.png
LPDDR6 发射机合规性测试应用软件D9060DDRC,采用自动化的合规性验证流程,从而加快了发射机的测试进度,能够获得更快、更准确的测试结果

是德科技推出的完整工作流程解决方案涵盖发射机和接收机测试应用软件,以及ADS(先进设计系统)Memory Designer 工作流程解决方案。将LPDDR6 测试解决方案与 Keysight EDA设计软件以及Keysight Memory Designer搭配使用,能够加快从仿真到验证和测试的整个设计进度。LPDDR6 测试自动化解决方案采用了是德科技的 UXR 系列示波器和M8040A高性能比特误码率测试仪。

image003.png
LPDDR6 接收机一致性测试和表征测试应用软件M80896RCA,可自动进行应力信号校准和一致性测试,从而准确、高效地验证 LPDDR6 器件

LPDDR6 在业界带来的影响有望超越移动设备。新内存标准兼具高性能和高能效,特别适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高速数字计算、汽车系统、数据中心以及其他边缘应用。通常在这些应用领域,需要平衡处理能力和能耗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德科技LPDDR6 测试解决方案的主要优势:

通过先进的发射机测试加快产品上市
•        通过全自动化的合规性测试和表征流程缩短验证时间
•        利用行业领先的低噪声技术快速、精准地捕捉测量数据
•        利用简化的数据分析工具更快地调试设计问题
•        通过眼图掩模裕度测试外推眼图数据,分析设备的比特误码率性能
•        利用专门的去嵌入功能,直接从 BGA 封装中精准捕捉信号测量数据

通过全面的接收机测试优化设备性能
•        借助成熟的比特误码率测试方法,得以满怀信心地验证设计
•        通过对多种抖动、串扰和噪声情况进行测试,及早发现性能问题
•        通过详细的比特误码率分析和接收机的均衡优化,尽最大可能增强信号完整性
•        确保与设备和主机控制器验证之间实现高度互操作性

提供新一代内存解决方案
•        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带来更快的用户体验
•        在移动应用和数据中心应用中,能够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功耗
•        利用增强的数据完整性和系统稳定性等功能,打造更可靠的产品

是德科技副总裁兼网络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总经理 Joachim Peerlings 博士表示:“是德科技作为内存设计和测试解决方案的领军者,将凭借自身优势继续与JEDEC 协会携手合作,推广LPDDR6 标准。LPDDR6 内存新标准将为整个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实现优异的速度、效率和可靠性,帮助整个行业推动边缘AI的普及。随着新一代存储器的持续部署和使用,是德科技在加快 LPDDR6 内存设计的上市速度方面,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就。”

媒体参考资料
•        是德科技的内存解决方案
•        是德科技LPDDR6 发射机合规性测试应用软件D9060LDDC
•        是德科技LPDDR6接收机一致性测试和表征测试应用软件M80896RCA
•        Keysight Memory Designer W3626B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8157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PIC18-Q71系列MCU概述
  • 了解一下Microchip强大的PIC18-Q24 MCU系列
  • 为何选择集成电平转换?
  • 基于CEC1712实现的处理器SPI FLASH固件安全弹性方案培训教程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