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院士献策:应对“技术脱钩”,强化国产CPU发展

发布时间:2024-5-8 15:31    发布者:工程新闻

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技术脱钩”,国产CPU外部供应渠道受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其一,政府部门和多数企业应当认真做好应对“技术脱钩”的应急预案。技术上的“脱钩”与“反脱钩”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比应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复杂得多。企业之间的联系千头万绪,采取反制措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考虑不周很可能伤及自身。

其二,李国杰建议,将形成14至3纳米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纳入国家“新基建”计划。从基础建设的角度看,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高端通用芯片无疑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石,也应该是“新基建”的核心。未来20年,国际竞争的关键是集成电路,建议将EDA软件、光刻机、光刻胶等作为重中之重,集中资源,优先发展。

其三,应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通过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采购支持国产微处理器。近年来,中央网信办大力推动在关键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实现国产化,但许多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还是把维持当前的营业额和利润等“业绩”放在第一位,对“技术脱钩”的风险和迫切性认识不到位。

建议加大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的政府采购力度,对国防科工、电信、交通、电力、金融等关键行业的国有骨干企业,提出更严格的国产化替代指令性要求,将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技术脱钩”做贡献,列为考核政府和国企干部的要求。关键行业要帮助国内微处理器公司扩大芯片应用规模,为其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和成长空间。

其四,要加强CPU内构安全研究,重视CPU安全性测评工作。李国杰认为,不要奢望信息系统达到所谓的“绝对安全”状态。追求绝对安全的结果必然是绝对不可用。过度防护通常会造成计算机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严重下降,相当于入侵威慑产生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攻击效果。构建CPU内部安全机制的目标是达到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实现安全风险的可预测、可评估、可隔离、可控制。

所以要加强对安全体系结构的顶层规划设计,扎实开展安全体系结构研究,大力推动软硬件安全协同设计形成CPU安全上的“非对称技术”和制高点。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结构和处理器安全微体系结构标准,根据不同领域对安全性的不同需求,分级分档提出明确要求。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659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iscover浏览资源
  • Dev Tool Bits——使用条件软件断点宏来节省时间和空间
  • Dev Tool Bits——使用DVRT协议查看项目中的数据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ata Visualizer进行功率监视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