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CES展出全球最薄智能手机Ascend

发布时间:2012-1-11 14:43    发布者:李宽
关键词: 华为 , 智能手机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2 CES消费电子展上,华为携其“全球最薄”智能手机Ascend惊艳亮相。这一厚度仅为6.68mm的新一代智能手机,刷新了业界超薄手机记录,一跃成为全球最薄智能手机。

1.jpg

凭借64.8mm的宽度、业界最领先的1.5GHz德州仪器OMAP 4460 Cortext-A9双核处理器及华为软件优化处理技术,Ascend P1S再创两项“世界记录”,一举成为4.3英寸屏智能手机阵营中最紧凑、最快的一款。

2.jpg

华为此次推出两款新的手机,分别是Ascent P1和P1S,搭载Android 4.0冰淇淋三明治操作系统、三星4.3英寸AMOLED 960 x 540触摸屏、德州仪器OMAP 4417应用处理器和英特尔支持UMTS 5品牌的调制解调器。Ascend P1S的厚度仅有6.68mm(0.26英寸),PS1厚度为7.69mm。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表示,“产品采用TI频率达1.5GHz双核处理器,确保我们的网页加载速度远超其他手机。”

3.jpg

华为正密谋进入调制解调器芯片市场。余承东表示,“我们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自己的LTE调制解调器芯片。新的LTE芯片将会支持多模。”

迄今为止,华为一直在其手机中使用高通的LTE和CDMA调制解调器芯片并推向部分地区市场。华为还会继续沿用这种做法,但推出自己的调制解调器芯片也很重要,余承东表示。

华为的设计师强调,两款智能手机产品Ascent P1和P1S不仅纤薄,还很紧凑,考虑到了用户握持的手感。余承东说,美国的上市时间将会是“夏天之前”。

来自中国的华为并不是一家随大流的公司。余承东强调了华为作为通信基础设施领导厂商的传统优势。

“我们了解基础设施,我们的手持设备为更快的信号检测而设计,从而实现更快的连接速度。”

华为携其“全球最薄”智能手机亮相还带着一个使命:颠覆美国消费者对该中国品牌先入为主的印象。

当问到华为计划如何克服在美国的品牌知名度问题,余承东表示,“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新推出的旗舰产品拥有整个智能手机行业一流的性能和质量,我们有信心能让消费者接受我们的产品。”他表示华为的智能手机已经开始在日本销售,而且日本善变的消费者正在接受新的品牌。

Ascend设计理念

余承东表示,“在互联网社交网时代,手机屏幕需要大而清晰,但人的手没那么大,太大了握起来不舒服而且难以单手操作,因此手机要做薄才容易拿,但做薄了不能把手机边框做宽了,宽了握感下降很大。手机要既薄又窄边框才理想,而且背后曲线一定要有弧度握感才好。P1 S把三者都做到了!做到极致!”

P1S的镜头为何设计为凸起?他表示,为了实现最好的成像质量,采用了最高性能的BSI摄像模组,否则很容易采用低规格镜头来做薄。后面最下部分为何有凸起?他说,“因主天线设计在那里,为了让手机拥有优异的射频无线性能指标。如果按照中国其他企业的低标准,完全可以做平。发射天线放置在最底部,是为了减少无线射频对人体的辐射。”

P1与P1S除了厚度有差异外,其他规格相同,但P1S成本要高于P1。余承东解释说,“手机做薄到一定程度后,哪怕再减薄0.1mm都很困难。这好比百米赛跑的10秒大关过了后,再想提高成绩,很困难也很挑战。追求产品设计到极致的今天,只能更加努力去迎接挑战。”

另外,余承东还称“TI4460双核处理器的性能大大优于去年那些吵吵嚷嚷的双核,那些落后技术工艺高功耗,尤其AP中GPU性能。”

余承东透露,Ascend的价格大约在400美元,但最终的售价尚未确定。此外,Ascend将提供黑、白、粉三种颜色,厚度为6.68毫米,4月份将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上市。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15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iscover浏览资源
  • Dev Tool Bits——使用条件软件断点宏来节省时间和空间
  • Dev Tool Bits——使用DVRT协议查看项目中的数据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ata Visualizer进行功率监视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