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iq发布业界首款可实现全系统级噪声消除的VDSL2 Vectoring芯片

发布时间:2012-1-9 20:32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VDSL2 , Vectoring
领特科技公司(Lantiq)今天宣布:该公司已首次实现其VINAXTMIVE1000,一款实现系统级串扰抵消的(System Level Vectoring Engine)芯片的商用发货。一般线卡级的Vectoring虽然符合G.vector标准,但只有实现系统级的Vectoring,如Lantiq全新的Vectoring Engine芯片所提供的功能,才能够达到两倍以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覆盖距离,以满足运营商的下一代网络需求。Lantiq全新的VINAXTMIVE1000在全系统串扰抵消能力、可支持至多达384个端口的扩展能力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使其成为三网融合宽带服务传输方案的理想选择。这些服务包括多个高清晰度电视数据流、互联网及语音等。

主要特性

•    作为Vectoring 技术大规模商用的重要里程碑,VINAX IVE1000是第一款适用于商用的系统级Vectoring专用集成电路(ASSP)解决方案,支持高达384条的VDSL2线路。
  
•    支持全部消除和部分消除,可用于布署高性价比的且面向未来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    应用在中心局(CO)或社区/建筑楼宇中的机柜内时,VINAXTMIVE1000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可以消除在整捆线缆中任意VDSL2线路之间的远端串扰(FEXT)。通过消除串扰,服务供应商能够实现并超过100Mbps的对称数据传输速率。

•    大幅度降低系统功耗:与无串扰抵消功能系统相比,一个具有完全串扰抵消功能的系统能够节省高达20%的功耗,达到平衡发射功率的最佳结果。

LAN010_Vectoring.jpeg

评论

•    市场调研机构IHS iSuppli公司的宽带与数字家庭主任分析师Lee Ratliff表示:“系统级VDSL2 Vectoring对想提升其铜线网络性能的服务供应商而言,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工具。它提供了一种达到高性能的高性价比方式。Lantiq的VINAX IVE1000 Vectoring Engine将多块线卡-多达384条VDSL2线-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消除整捆线缆内任意线路间的串扰以达到系统级优化。”

•    Lantiq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接入网络事业部总经理Martin Schenk表示:“VDSL2串扰消除技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目的是为服务供应商提升其广泛部署的铜线基础设施带宽至100Mbps以上。通过提供业界首款可用于多达384个端口系统的VDSL2 Vectoring芯片,Lantiq提供了可扩展性最强且表现最佳的解决方案,使服务提供商能够充分发挥其铜线接入网络的潜力。”

Lantiq串扰抵消解决方案

•    借助VINAX V3,如今运营商可以安装“具备vectoring功能的”VDSL2线路卡(能支持从ADSL2/2+ 到 VDSL2 30MHz一系列标准),只需在主机或建筑物的机柜里添加基于VINAX IVE1000的中央vectoring卡,再通过远程软件升级就能够实现。

•    当连接到一台诸如Lantiq的XWAYTMVRX200这样的符合vectoring标准的用户终端设备(CPE)时,该组合可实现一个完整的端到端vectoring解决方案。Lantiq的XWAYTMVRX200 CPE器件如今是“已具备vectoring功能的”器件,同样仅仅需要一次简单的软件升级就可实现完全串扰抵消功能。

什么是Vectoring?

•    作为一项2010年3月获得批准的ITU标准(G.vector 或 G.993.5),Vectoring是一种动态频谱管理第三级技术(Dynamic Spectrum Management Level 3,DSM  L3),它通过实时串扰抵消来协调多条线路的信号强度。串扰抵消的优势只有当对线束中所有的线路都处于管理之下时才能最大化(例如在系统级)。

•    Lantiq的VINAX Vectoring 系统符合且能够支持ITU G.993.2 (VDSL2)、 G.993.5 (G.vector)和ITU G.997 (G.ploam)中定义的所有功能。该解决方案适用于所有的VDSL2配置文件,并可以通过级联多个VINAX IVE1000芯片以支持多达384条VDSL2线路。其高可扩展性与VINAXTMV3芯片一起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组合,使其成为能广泛适用于MDU、MSAN及DSLAM等的理想解决方案。

供货

现已可提供VINAX IVE1000样片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07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