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遇黄金发展期 富士康抢占市场先机

发布时间:2011-11-29 20:19    发布者:1640190015
关键词: 富士康 , 工业机器人 , 骏腾发 , 市场 , 自动焊接
 工业机器人市场大幕拉开 谁能搭上中国机器人大发展的“首班车”?富士康明年将制造30万台工作机器人代替人工,因此专家分析富士康机器人有望抢占机器人市场先机。据介绍,富士康机器人可以承接生产线精密零件的组装任务,更可替代人工在喷涂、焊接、装配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并可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提高生产效率,替代部分非技术工人。
  相关报道:应城机器人亮相深圳高交会 获风险投资3500万元。2011年11月17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湖北省应城市骏腾发自动焊接装备股份公司自主研发的搬运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和焊机器人正式亮相并现场表演其技能,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并投以惊奇的目光。当天,在2011中国·武汉金博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开幕之际,著名风投公司硅谷天堂看好应城骏腾发的产业前景和管理团队,与之签约给予风险投资3500万元。这标志着骏腾发公司已跻身于沈阳新松、广州数控、昆山华恒等研发生产国产机器人的国内企业第一方阵,搭上中国机器人大发展的“首班车”。

001.jpg

骏腾发公司研发的搬运机器人在深圳高交会上展出
002.jpg
骏腾发公司研发的组装机器人在深圳高交会上展出
中部诞生首家机器人企业
  骏腾发研发生产的搬运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和焊机器人每台价格在100万元至150万元之间。目前,富士康(三年内要装备百万台机器人,已向骏腾发下订单10台,骏腾发已交货5台)、比亚迪、格兰仕、立信整染等企业都将骏腾发生产的机器人用在自己的生产线上。
  2009年,应城市在外创业多年的刘学明将自己创办的深圳骏腾发自动焊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已被深圳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部分迁至家乡湖北应城,成立了应城骏腾发,成为湖北省乃至中国中部地区诞生的首家焊接机器人企业。自2009年始研发和生产机器人至今,骏腾发已卖上百台机器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应城骏腾发将焊接机器人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人才,在应城和深圳又分别投资成立应城新亚图焊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和深圳骏腾发机器人自动装备有限公司,现在拥有抽油烟机机器人激光焊接、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高速钢筒缝焊接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应城新亚图有两个股东来自汽车生产企业,这个公司也专门针对汽车焊装生产线来研发生产焊接机器人,并在汽车生产企业较集中的武汉经济开发区建立了技术研发基地。深圳骏腾发机器人自动装备有限公司由应城骏腾发全资控股,建立了有外国工程师参与的技术研发基地,针对家电企业较密集的珠江三角洲生产家电、涂装、搬运等产业需要的机器人。现在,应城骏腾发生产的焊接机器人已在东风汽车、海尔集团、美的集团、广东老板牌油烟机、深圳赛康厨具等企业在役使用。

 焊接机器人就是在焊接领域代替焊工从事焊接任务的工业机器人,是集机器人、焊接和系统工程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外先进制造装备领域广泛用于汽车、重型机械、船舶、机车车辆、锅炉、家用电器、航天航空等众多制造行业。据深圳骏腾发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由应城骏腾发投资)总经理周之晨介绍:截止到2006年,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已累计安装且在役的有170万台,其中,用于焊接占27.4%,用于机械加工占8.4% ,用于装配占22.3%,用于搬运码垛占3.4 % ,用于搬运4.1%,用于其他行业24.4%,可见,焊接机器人应用量最大,占工业机器人近三分之一。
  据悉,焊接机器人的焊接技术从过去电阻焊、烃焊向激光焊接转化提升,激光焊节能、环保、效能高,焊接质量好,涉及激光、机械、电子、控制和光学,是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产品,技术密集度高。正因如此,焊接机器人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制造业中得到广泛采用,其中,日本拥用量最多,因此日本被称为“机器人王国”。随着焊接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普遍使用,焊接机器人产业也相应壮大。焊接机器人产业已成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增强经济实力的支撑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当巨大。
  近几年来,骏腾发业务发展较快,在借用湖北省科技资源的同时,也与外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今年4月底,骏腾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协议,就基于多传感器局部自主的臂手集成系统和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开展校企科研合作。
  骏腾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合作的主要内容均是该校博士生导师王田苗 教授 的研究方向。王田苗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 863计划 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今年6月18日,王田苗教授在应城考察时指出,我国有的企业在机器人集成技术上有创新,拿国外的机器人本体集成,一开始占领市场有优势,如果国外企业卡脖子,业务就难以持续发展。而骏腾发既与日本机器人企业有合作,可以开展机器人集成,在焊接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制造方面也具有自主性,可研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他还提出,骏腾发的一些产品在技术上国内领先,应该主动作为,制定出标准并申请第三方权威机构确认,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引领市场,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教授认为,在我国现有生活水平和居民普遍的支付能力下,机器人走入家庭还为时过早,保姆机器需求有限,但可以提升中国制造业装备自动化水平的焊接机器人将大有作为,市场需求旺盛,这为骏腾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工业机器人市场大幕拉开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机器人开始进入工业以来,到2007年底全球机器人实际安装量达到了650万台,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增加3%,达到了114365台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量比2006年增加了5%,达到了995000台。而金属模具加工工业方面机器人销售量增长了6%,机床方面9%,作为机器人新兴市场的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显着增长。
  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幕已经拉开,世界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即将进入喷发期,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已初露端倪。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目前,我国市场上机器人总共拥有量近万台,仅占全球总量的0.56%,其中完全国产机器人行业集中度仅为占30%,其余皆为从日本、美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引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自主品牌不够,发展壮大自主品牌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扶植政策及大力的资金支持。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还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再向前推进一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中国机器人投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机器人市场,2007年新安装大约6600台,比2006年增加了约14%。在中国,包括汽车零部件在内各个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都在增长。罗百辉表示,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相关产品年产销已突破10亿元。“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需求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工业机器人目前在国内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行业,且成本较高。未来用于机床上下料的工业机器人将成为趋势。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将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会快速增长上升。加之,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逐渐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延伸,预计未来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5%左右。此外,由于自动化立体仓库以每年40~60座的水平快速增长,用于物流、搬运的移动机器人每年增幅也将不低于20%。预计到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
  罗百辉认为,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手段必然要经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变革,工业制成品也将经历数量、质量、柔性低成本的发展阶段,目前机床、模具制造业普遍需要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以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富士康机器人抢占先机
  据介绍,富士康机器人可以承接生产线精密零件的组装任务,更可替代人工在喷涂、焊接、装配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并可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提高生产效率,替代部分非技术工人。
  可以说,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降低废品率和产品成本,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降低了工人误操作带来的残次零件风险等,其带来的一系列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减少人工用量、减少机床损耗、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机器人具有执行各种任务特别是高危任务的能力,平均故障间隔期达60000小时以上,比传统的自动化工艺更加先进。
  采用工业机器人还有如下优点:第一,改善劳动条件.逐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更强与可控的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第三,提高零件的处理能力与产品质量;第四,消除枯燥无味的工作.节约劳动力:第五。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劳动风险;第六,提高机床;第七,减少工艺过程中的工作量及降低停产时间和库存;第八.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317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