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国外依赖,“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性能计算平台”助力成都打造软件人才高地

发布时间:2023-1-19 11:11    发布者:工程新闻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2022年12月29日,以“人才引领·创新突破”为主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总决赛在成都举行。

在优才育才擂台大赛现场,四川大学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性能计算平台击败其他9支优秀团队,获得冠军,助力成都打造人才高地,激活第一资源。

破解人才培养难题

摆脱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对国外的依赖


优才育才擂台大赛依托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等,引导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开展关键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推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国产软件在各层次、各阶段软件人才培养发展中的应用,赛出一批具有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关键软件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宋孝天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性能计算平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此次大赛,让他和团队成员冯雨麒、吕泽琼、杨潇、谢香凝都收获满满,“通过这次大赛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从最初方案的制定到现场答辩,每位成员都在为共同目标努力。我们从团队指导老师孙亚楠和创业导师蒋丹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其中,孙亚楠老师是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团队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思路。蒋丹老师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所主任设计师,十佳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获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她丰富的行业经验为项目提供了关键发展方向指导。”

那么,“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性能计算平台”有哪些创新突破呢?

宋孝天介绍到,“该平台通过赋能华为昇腾软硬件,实现纯国产化的神经网络性能计算平台,摆脱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对国外的依赖;通过设计神经网络性能计算方法,使网络模型性能获取无需训练,进一步解决训练资源消耗问题。通过该平台,能够解决以下三个人才培养难题:1.学生教育培养过程缺少高效实践平台,造成产学“难合一”。 2.业内研究人员缺乏国产科研平台,造成人才培养“慢半拍”。3.跨专业培养缺少零基础教学平台,造成人工智能“难入门”。”


在应用推广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性能计算平台”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宋孝天表示,“一、我们构建的产学一体化实践平台,已应用于四川大学研究生课程《自动化机器学习》。该平台提供了灵活、便捷、低成本的实践模式,打破了传统人工智能教学算力资源紧缺、实训模式化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与实践培养质量,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二、我们构建的全球首个神经网络性能验证开源平台BenchENAS,该平台使用可视化界面进行操作,采用分布式架构进行部署,搭载多种数据集和网络模型,一经推出就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从2020年上线至今,已有超过18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研究人员使用。此外,该平台还受到百度、华为专项基金支持,在百度飞桨和华为昇思框架上完成部署上线,补齐国内类似科研平台的空缺。”


以产业集聚人才

以人才引领产业


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多层次、多维度给予软件人才支持,为打造一流人才队伍,构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的人才生态,建设更具竞争力的软件名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宋孝天和其团队成员,就是受益者之一。“成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我们提供了软硬件等多维度的支持。比如服务于’东数西算‘的成都智算中心,就为本项目平台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

在宋孝天看来,成都在优才育才方面优势明显。“首先,成都拥有完整的软件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完备,能为各层次软件人才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其次,成都依托各大研究院所,能够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培育出更多高端人才。”

在高端人才的有力支撑之下,成都软件产业蓬勃发展。成都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在全国软件产业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成都积极融入国家软件发展战略,软件产业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成都软件产业总量超过5700亿元,拥有亿元级企业332家,百亿级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90家,上市企业47家,软件著作权37.1万件。

目前,成都已分四批累计评聘“蓉贝”软件人才412名,其中行业领军者5名、技术领衔人60名、资深工程师347名;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作为四川省唯一代表进入首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榜单;评出新型软件学院、软件新工科基地、软件实训“实习”基地三类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20家。对加强软件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端软件人才引领示范、构建高质量软件人才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作为软件人才工程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创办于 2007 年,多年来,大赛为促进成都市、四川省、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的团队青睐,16届大赛以来累计有 1.9 万支团队、17万余名软件人才参赛。特别是近5年,50多个大赛项目在蓉孵化转化,超过 70% 的获奖选手在蓉就业,部分选 手成为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都市技术能手等。

随着大赛的持续举办,以人才为杠杆撬动城市竞争力,以大赛为媒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继续为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0958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