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了吗?未来的驾驶体验就在眼前

发布时间:2022-8-15 11:04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驾驶
来源:艾睿电子

对汽车行业而言,现在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大量新技术的同时成熟,为创新创造了绝佳的机会。随着制造商利用最新的科技发展,驾驶的未来前景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键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

车辆连接性

几十年来,车载系统一直无法与外界共享信息。最新的无线连接改写了这一局面,并在汽车世界中创造了一个新的首字母缩写词—C-V2X,代表“蜂窝车辆到 X”,有时也被称为 Vehicle to Everything(车联万物)。 许多现代车辆采用车载传感器来创建周围环境的图片,然后使用这些信息来帮助导航和避免潜在的危险。C-V2X 技术允许车辆与其他道路用户共享收集的信息,包括其他车辆、使用 5G 智能手机的行人和交通控制基础设施。

通过网络共享数据,其他道路用户可以在瞬间做出决策,以改善交通流量,避免事故。美国运输部估计,如果 C-V2X 技术得以广泛采用,道路交通事故可能会减少 13% 以上。 让这一系统发挥潜力的关键是响应速度。车辆必须配备高速计算系统,能够处理传感器收集的大量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数据通常需要传输到车辆外部的通信网络和基础设施。这需要使用边缘计算—在需要之处部署精密的计算设备。这意味着汽车正在成为自身的小型数据中心,收集并处理大量的车载数据,以将延迟降至最低。 一个功能完善的 C-V2X 网络对于快速共享信息至关重要。最新的 5G 基础设施,包括连接器和天线,能够以最高的速度实现数据共享。

电动交通和电气化

电池动力汽车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最近电动和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被鼓励减少或消除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而电动汽车将在实现这一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采用电动汽车的障碍之一是便利性。为了增强对驾驶员的吸引力,制造商制造的电动汽车需要和汽油动力汽车一样简单方便。当今最好的电动汽车可以行驶 200 到 300 英里。然而,在电动汽车能够与传统汽车“一较高下”之前,这一里程需要增加,以匹配汽油动力汽车的性能。全面采用电动汽车还需要开发充电基础设施,以便与加油的便利性相媲美。制造商和政府认识到,鼓励驾驶员采用电动汽车需要提高电池性能并提供方便快捷的快速充电站。

最新的连接技术在打破采用电动汽车的障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住宅和停车场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在成为我们出行中的常见景象。这样以来,只要使用电动汽车与使用加油车一样方便,电动汽车的真正优势将一览无余,包括低运营成本、减少环境影响和更高的可靠性,我们也将为未来创造更好的环境。

车载体验

汽车工业认识到,未来的汽车将是“第三生活空间”。我们在汽车中所花的时间将仅次于在家里或工作上所花的时间,因此制造商们正在把车辆设计成安全且具有吸引力的空间。

自从第一台车载收音机问世以来,信息娱乐系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们的发展已远远超越了早期的发展,不再仅仅为驾驶者提供娱乐。相反,触摸屏和动态控件的使用意味着这些系统在汽车的操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此外,最新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将传感器输入与平视显示器相结合,在增强现实方面取得了进步。这可将导航命令和道路危险等大量信息投射到驾驶员的真实世界视图上,从而提高情境感知和安全性。

这些技术将创造一个宁静、愉悦且安全的环境,这是第三生活空间概念的核心。这将超越家用市场,让商业和工业车辆的操作员能够利用家用汽车领域的先进技术。卡车、建筑机械甚至农用车辆都将采用同样的技术来提供最佳的车内体验。

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将这些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 ADAS 已经为道路安全提供精密的解决方案,帮助驾驶车辆的技术也将逐渐成熟。

最近一项针对汽车专业人士的调查显示,超过五分之四的专家认为,在未来 10 年内,四级自动驾驶将成为新车的标准配置。自动驾驶或自主汽车当然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制造商正在开发强大而安全的解决方案来帮助公众接受这项技术。

自动驾驶汽车代表最新汽车趋势在单一产品中的组合利用。电动的兴起、C-V2X 连接的使用以及为驾驶员引入先进的安全功能,都在为自动驾驶汽车铺平道路。如此多的新创新同时成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出行方式,这是很罕见的。这些趋势代表了汽车行业的未来,Molex 正在开发产品和策略,使制造商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的潜力。Molex 的产品范围包括连接器、电缆和天线,处于汽车行业的前沿。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9826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