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发展汽车产业 寻找替代能源是根本

发布时间:2011-11-20 12:32    发布者:1046235000
关键词: 节能 , 汽车产业 , 新能源汽车
  过去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超高速发展的十年,汽车工业产量由2000年的207万辆猛增到2010年的1826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交通等制约因素也随之凸现。目前我国汽车用的汽柴油消费已经占全国汽柴油消费的65%左右,每年新增石油消费量70%被新增的汽车所消耗。
2011111805.jpg

2011111806.jpg

  由此,工信部已将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
  节能指标仍需提高
  通过近十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电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入市场,通过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的政策,汽车的油耗明显降低。自2010年6月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实施以来,有41家企业200多个车型列入了节能汽车的推广目录,较以前增长了3倍多。最近工信部联合发改委一起研究,怎么样使这个政策能够持续下去,现在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我们还要继续支持节能汽车的发展,但是节能的指标要有所提高。
  节能汽车推广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品的结构调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大成效,有65家企业的285个产品列入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的工程推荐车型目录,25个试点城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万多辆,累计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了3亿公里;试点城市的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积累了有效的经验。截至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已发布实施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动力电池规则尺寸等56项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并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同步。
  寻找替代能源是大势所趋
  我前段时间去江苏调研,看到一个智能电网博览馆,展示了一项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再过一百年,人类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比例将大幅度降低,我们目前不太重视的太阳能将占据整个能源的50%。所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是我们要不要改的问题,是大势所趋。
  今年上半年,我们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提高到了54.8%,汽车尾气排放也严重地影响了部分大城市的空气质量,部分大城市交通严重拥堵,已经出现了限制牌照发放数量等限购措施,这也是一种趋势。汽车行业希望持续高速发展,最好能像前十年那样发展,但这是不可能的,各种各样的制约条件都客观存在。
  高度协调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的任务是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安全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以及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汽车的标准体系,稳步地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试点、示范的范围,加快充电设施的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管理,健全汽车产品节能的管理制度。
  最近个别媒体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的报道,有一些误解,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没有出台,是因为几个部门的意见不一致。我可以告诉大家,包括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等意见是高度一致的,这个文件是各部门会签以后报国务院的。而且,这个规划不是政府强加给汽车行业的,是我们反复征求了汽车企业的意见之后,汇总形成的一个国家规划。这个规划没有脱离市场,是业界和政府间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高度一致的体现。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969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EtherCAT®和Microchip LAN925x从站控制器介绍培训教程
  • MPLAB®模拟设计器——在线电源解决方案,加速设计
  • 让您的模拟设计灵感,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 深度体验Microchip自动辅助驾驶应用方案——2025巡展开启报名!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