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贴:详细解析Sony Pregius S系列的全局快门CMOS传感器

发布时间:2021-6-9 17:25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Pregius , 全局快门 , CMOS传感器
作者:Teledyne FLIR

相机的快门决定了每次曝光时,光线被记录下来的方式以及时间。今天菲力尔就来给大家介绍下Sony Pregius 系列全局快门CMOS传感器是如何提供清晰无失真的图像。

1.jpg
BSI传感器倒置了传统的前照式传感器设计,使光子更容易进入每个像素的光敏光电二极管中。

第四代Pregius S延续了紧凑性能的传统优势,毫不夸张地说,它颠覆了传感器的设计规则。Pregius S 采用背照式 (BSI) 传感器,用于缩小像素尺寸、提高分辨率并同时提高量子效率和灵敏性。

初始型号

带Pregius S传感器的初始型号目前有:

FLIR Blackfly S 采用了业内最先进的冰块外形传感器,它具有强大功能,使您可以轻松生成所需的精确图像,并加速您应用程序的开发。其中带IMX540 24.5 MP(15 fps)的FLIR Blackfly S USB3:单色、彩色与带IMX542 16 MP(7.5 fps)的FLIR Blackfly S GigE均是全局快门传感器。

2.jpg
Blackfly S USB3

3.jpg
Blackfly S GigE

FLIR Oryx 10GigE相机系列支持最高 10Gbit/s的传输速度,并能够以超过60FPS的帧率拍摄4K辨率的12位图像,从而允许系统设计员充分利用最新传感器。而且,FLIR Oryx 10GigE还是带IMX530 24.5 MP(35 fps)的全局快门传感器。

4.jpg

Pregius S以紧凑的传感器尺寸提供较高的分辨率,而且不影响成像性能,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提高了吞吐量。
1、        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低的复杂性
24.5 MP IMX530/540作为Pregius S系列中的首款传感器,可以替换多种低分辨率相机,降低您的系统复杂性和成本。
2、        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出色的成像性能

Pregius S传感器的全新2.74 μm像素是Pregius旧款传感器像素密度的近两倍。因此占用尺寸缩小,从而允许使用紧凑、实惠的光学部件,使一个24.5MP的全局快门CMOS传感器浓缩在冰块大小的空间内,价格还相当有竞争力。

5.jpg
不同代 Sony Pregius 传感器之间的像素大小差异

全新像素设计还可显著减少了传感器尺寸高达4/3英寸(约1.9厘米)的紧凑型C接口镜头的镜头阴影。背照式像素设计可以接收角度更高的入射光,有助于低成本电子部件提高成像质量。Pregius S可以在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将紧凑型镜头用在大型高分辨率传感器上。

6.jpg
与IMX530/540 Pregius S传感器相比,IMX253 Pregius传感器的像素密度更高。

7.jpg
1.1英寸(约2.7厘米)IMX253 Pregius传感器与 4/3英文(约1.9厘米)IMX530/540 Pregius S传感器上相同紧凑型镜头的阴影对比。

3、        增加系统吞吐量

全局快门读取能确保对快速移动目标的无失真捕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缩短曝光时间并增加吞吐量,使您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完成商品的分析和检验,提高生产线速度。

4、        缩减照明成本

8.jpg

Sony Pregius S传感器不仅具备前几代Pregius的快速全局快门读取和低读取噪音特性,而且融合了STARVIS的高量子效率和像素密度。
Pregius S传感器在弱光中能缩短曝光时间。例如,IMX530/540可以达到最高71.5%的出色量子效率,比前几代全局快门传感器的65%更高。由于新型背照式像素设计将继续保留Pregius传感器的预期低读取噪音和图像高品质,因此该升级不会影响性能。

9.jpg
尽管前照式IMX250的像素更大,但BSI IMX530/540的峰值QE更高。

10.jpg
Pregius S 保留了低读取噪音

Sony通过将Pregius传感器的全局快门读取和低读取噪音与STARVIS的高量子效率和像素密度相结合,为CMOS成像传感器建立了新的基准。

应用优势

11.jpg

随着传感转向完全基于视觉的系统,使得互联设备能够真正“看到”并解读其环境,全局快门技术代表了在产出高质量图像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即使在具有挑战性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6850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