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人工智能助力残障人士尽享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1-3-25 09:28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人工智能 , 残障
前言

人工智能 (AI) 已经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加速。对于身体条件有缺陷的群体, 包括视障、语障或肢体残障人士来说,这些变革显得尤为有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为这群人创造了融入并参与社会的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技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轻松。在过去,很多活动都是不可能或很难实现的。

帮助视障人士的AI解决方案

随着屏幕阅读器或点字显示屏等为盲人设计的助理技术的出现,AI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前,语音合成算法、智能手机或专门的辅助设备越来越给力,文字转语音技术 (TTS) 的使用也越来越灵活,推动了移动自组网的使用,例如无需动手便可“收听”电子书。这与图像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让文字成为语音合成可获得的资源。Google Lens(谷歌智能镜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可以识别并处理交通标识照片中的文字。同样的逻辑适用于那些STT(语音转文字)应用, 即使离开了键盘或特殊软件,我们也能够在各地顺畅地进行文字交流,而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值得注意的一个关键点是用户界面的设计,特别是错误容忍度。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错识一个命令或者开始时不顺利只是有点烦人罢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而对于残疾人来说则可能有生命危险,比如在需要时无法拨打急救电话…… 举个用户设计缺陷的例子,当发生错误时,如果语音界面要求触碰式输入,那么盲人是无法做到的。

帮助语障及听障人士的AI解决方案

文字转语音(TTS)或语音转文字(STT)技术的另一大受益人群是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的人。倘若 他们可以打字,那么TTS技术就能够为他们生成声音。最著名的例子要数已过世的霍金先生,他在世时便采用了量身定制的语音合成软件来与他人“谈话”。如今,类似软件的使用已非常普遍。

实时转录便是一个很好的STT示例。可靠且灵活的转录功能能够让听障人士获取之前无法想象的大量媒体信息,并因商业原因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YouTube 现在能够提供多种语言的实时字幕服务,将娱乐和教育资源传送给更多观众。

AI假肢

近年来,人工智能日趋成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很多间接支持,上文中我们也已经谈了不少相关的应用场景。当然了,同医学研究相结合,AI研究将主要聚焦于如何弥补身体缺陷。假肢的发展是最具意义的研究领域之一。最初,假肢是完全固定的;而现在,具有机械灵活性的假肢已司空见惯。算法设计结合了更强劲更小巧的芯片,让假肢实现了重大改善。 举例来说,由于信号处理算法改良,先进的假肢不仅可以更迅速地对来自神经系统的输入作出反应,还能够充分适应环境(比如不同的地面条件), 以便行动更自然,更“直观”,尽量靠近自然肢体的感受。

另一个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的“经典”做法是理疗。在过去,评估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医生或理疗师的工作。但由于时间有限或信息不足,他们通常很难为病人量身定制治疗计划或进行优化。因此,从教科书上照搬的建议无法就特殊情况给予特殊治疗。

AI能够做得更好。比如,图像识别软件能够对步态和体态间的细微不协调作出分析,从而提出个性化的练习建议,密切追踪进展,以达到加速改善的效果。这也会提高病人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不仅能够更快地取得进步,而且在制定目标和提供反馈方面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

总结

无论是作为常规技术的“副产品”,还是为残障人士量身定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残障人士的生活。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少技术挑战,阻碍其为这一庞大且特别敏感的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更快地朝着包容性的目标迈进,政策决策者和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阶段更多地考虑残疾人的需求,甚至让他们参与到开发过程中来。

另一大困难是资金。保险公司及政府应当想方设法更大范围地补偿相应技术的花费,从而驱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文章来源:贸泽电子

作者简介:Michael Matuschek是一位资深数据专家,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 拥有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计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从事过多个行业的各种自然语言处理项目和学术界的工作, 涵盖的主题包括评论的情感分析、客户电子邮件分类和本体富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6333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