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汽车应用的无线充电和NFC参考设计

发布时间:2015-1-12 13:18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迈来芯 , Melexis , NFC , PKE , 无钥匙启动
        为了使执行关键任务以及提升生活方式的通讯工具保持就绪状态,无线充电技术的承诺会使消费者在便利性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低电量警告是消费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但随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越来越依靠于便携式电子产品,这种警告似乎永远不会消失。采用结合迈来芯公司汽车级NFC(近场通信)收发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无线充电技术的参考设计解决方案已经可以提供,该参考设计可以把我们从可怕的低电量警告中解放出来。
        最近,用于购物点和访问控制的安全、短距离通信NFC标准在手机市场取得了强劲和快速的增长。NFC(近距离通讯)是一种双向式短程通讯技术,已迅速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访问控制、交易处理和数据交换领域的首选技术。汽车制造商也打算借助NFC的多种优势来增强汽车拥有者的用户体验。迈来芯公司已率先把这项技术应用于汽车中无钥匙进入启动(Entry-and-Go)以及被动式无钥匙门禁(Passive Keyless Entry,PKE)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其MLX90132 NFC收发器IC。
       MLX90132 是迈利芯专为汽车系统设计的近距离通讯收发器集成电路,同时,该产品也可使近距离通讯在零售、消费产品等行业获得稳固、持久的应用。
        许多汽车贴牌厂商都竭力提高车辆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直观互动性。迈利芯的近距离通讯技术不仅能实现上述目标,并且成本低廉、使用简便。MLX90132是13.56MHz全集成多协议NFC/RFID收发器集成电路, 支持18092、14443 A/B、15693和I 18000-3等ISO/IEC协议,可处理106至848kHz的亚载波频率,波特速率可高达848kbit/sd。凭借先进的位帧解码功能,MLX90132的数字段能处理从API到物理层面的底层协议。
        为了支持近距离通讯,MLX90132嵌入了标签仿真功能。标签和场检测能力的增强大大降低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阅读器和NFC的功率消耗。MLX90132有2种模式和6种操作状态,整个系统的功耗非常低。在停歇状态,MLX90132的功率消耗低于10uA,即使在近距离通讯时,功耗也仅为2.5mA。
        MLX90132的256字节缓冲区可以缓冲整个RFID帧。SPI/UART通信端口确保了与大多数微控制器,尤其是低成本微处理器的方便连接。
       来自Marquardt 公司的Stefan Vogel 说:“我们很乐意选择基于NFC的汽车门禁来评估MLX90132的运用;MLX90132是目前市场上功耗最低、元件最少的NFC解决方案。”迈来芯NFC产品不仅安全系数更高,适于在汽车上推广运用,而且整备时间更短,使其它无线技术能充分利用近距离通讯更快速的用户认证过程。
       迈来芯与顶级汽车供应商合作,在一些汽车应用中集成和部署了NFC解决方案,这些应用包括:把移动设备自动配对连接到媒体中心(例如通过Wi-Fi或蓝牙技术),以及自动用户识别并下载相关的个人设置。 NFC技术也可用于访问控制和启动,允许把带有NFC的手机认为是“钥匙”,从而进入并发动汽车。随着人们对于无线生活方式的依赖越来越强,保持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支持设备在最大充电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部署在家庭、汽车、商业和公共场合空间的无线充电是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把无线充电和NFC结合在一起则可以实现新的功能和便利。

       该参考设计的初始目标是汽车中的控制台应用。部署在乘客仓内的所有电子系统都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在多个频带和功率等级下的电磁兼容(EMC)、射频干扰(RFI)和电磁干扰(EMI)等等 。迈来芯公司和飞思卡尔半导体的联合参考设计是基于迈来芯公司的NFC收发器IC MLX90132和飞思卡尔半导体的控制器IC MWCT1003AVLH,该参考设计展示了能实现一系列有价值应用结果的成功可能性。
       此参考设计包括所有必要的硬件和相关软件驱动程序,通过一个标准兼容的NFC控制接口(NCI)控制,可以实现完全自主的无线充电子系统。兼容共存在硬件方面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天线来进行管理,而软件方面则是通过专用控制接口实现。该系统既可以运行在完全自主的方式,也可以由标准兼容的NFC上层软件栈(如Stollmann公司的NFCStack +)驱动。
      除了汽车应用环境外,此参考设计也非常适合于围绕个人手机的非常广泛的市场应用,这些应用需要把安全的身份识别和支付与电池充电结合起来,例如在候车(机)室、餐厅和无线坞站(台)的信息和广告台等。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44372-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