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称将否决众议院网络安全法案

发布时间:2012-5-1 22:31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奥巴马 , 网络安全法案 , 众议院
北京5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近日刚刚通过了一个新法案:《网络情报共享和保护法案》,旨在保护美国电脑网络免遭攻击。听这个法案的名字,又是“共享”又是“保护”,实际上,还是一张挂羊头卖狗肉的大旗。美国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上周四经过5小时的辩论,以248:168票通过了网络情报共享和保护法案。法案鼓励美国公司和联邦政府共享从互联网收集来的信息,以防止网络犯罪集团、外国政府和恐怖分子的网络袭击。根据这项网络情报共享和保护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可将有关网络威胁信息转告相关企业,以防来自别国的网络攻击,而这个“别国”说的就是俄罗斯和中国。对于这个法案,白宫方面发出警告说,由于对法案涉及的隐私问题的关注,奥巴马总统将会否决众议院通过的网络安全法案。

  主针对奥巴马将否决这一法案的表态,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表示,奥巴马政府的做法是错误的。而对奥巴马来说,一个任期将满,“互联网开放”这五个字是贯穿他5年仕途的关键词之一。

  奥巴马:作为总统,我有意和大家一起写下美国知识的下一个篇章,这也正是我当时参加竞选的原因之一,为了不错过眼下的契机,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自由传递,而开放的互联网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头。在互联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不会为任何人破例,因为一旦对某些应用或者某些网站网开一面,那些微弱的声音就会被淹没,我们最终都将成为失败者,互联网是历史上一个最为开放的网络,我们今后也要确保这一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分析说,对互联网监管方式产生的分歧,也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历来的争议之一。

  郭宪纲:奥巴马讲过,他说这个法案,它很多涉及到美国公民的一些隐私,它不仅是对中国和俄罗斯,对这种网络法加强管理以后,它必然会要涉及到一些个人的权利。而民主党是特别强调要尊重个人的自有权益的,而共和党有的时候为了安全,它觉得可以在这方面不太讲究法规的制约。比如说9·11之后当时小布什政府,那是共和党政府,为了国家的安全,窃听一些私人的电话等等,这都是侵犯个人的自由的。但是到民主党执政的时候,对于这些都是要取消掉的,两党在个人隐私、自由方面还是理念上有所不同的。

  说到网络威胁必提中国。美国国会隔三差五针对中国的法案,在不少互联网安全专家看来,几乎没有回应的价值。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表示,单从技术上讲,美国的假设就无法成立。

  姜奇平:目前互联网上黑客攻击的问题是全球面对的挑战,不仅是美国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俄罗斯以及各国的一个挑战,把黑客攻击片面归咎于中国和俄罗斯我认为是极不客观的。目前网络攻击采取的是很隐蔽的方式,很难确定攻击方向,黑客经常把IP地址随意设定在相关的地方,仅凭IP地址是很难确定攻击方向的,中国和美国和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正视和面对这个挑战,而不要互相指责,我认为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看来,美国的互联网生态中,最大的害虫都是土生土长的。

  金灿荣:在实际生活里面,它真正的威胁肯定不止来自于外国,说中国在这个里面,就有一点冤枉。因为我们中国实际上在互联网方面也是受害国,我们也经常也被人家攻击。很多海外的网站,用中国的网站作为中介来攻击第三方,其实我们也是受害国。把全部海外的安全合在一块,我想对于美国老百姓来讲还不是意义很大的事,主要问题是他国内的,就是那种种族仇恨言论、色情,商家对个人隐私,个人金融利弊的侵犯这个问题,加强信息化管理肯定是一个客观的要求,只不过现在就是说,现在两党对怎么管现在是有矛盾的。

  目前来看,尽管这份《网络情报共享和保护法案》在美国众议院获得了通过,但要具备法律效力,还需经参院批准,而民主党人显然不会让共和党人如愿以偿。退一万步说,还有声明要形式否决权的奥巴马总统把守最后一关。那么,否决这项法案,奥巴马究竟是为了国际关系,还是为了讨好选民?金灿荣认为,目的显而易见。

  金灿荣:奥巴马肯定没有意愿讨好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不投票。现在美国的政治现实是骂中国得票而保护中国不得票,所以他肯定不是讨好中国。我想主要是为了民主党选民,因为这个法案把一部分监控权利交给政府了,对美国公民是有一点危险的,也许以后你避免了商家偷你的金融信息,可是政府把你的一举一动都掌握了,这是比较恐怖的一个事,这是奥巴马否决的主要理由,他不是因为中国,是因为他自己的选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100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