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手机处理器有戏吗?
发布时间:2012-8-30 15:43
发布者:eechina
今日最新消息,谷歌旗下摩托罗拉移动将于9月18日将发布首款配置英特尔芯片的智能手机的计划。此前,Lava、联想、技嘉已经推出配置英特尔芯片的智能手机。那么,英特尔手机处理器是什么样的呢?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表现如何呢? Intel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实际上垄断了PC行业的处理器市场。AMD的存在是有意为之,有人称其为“养狼自重”。PC市场为Intel带来了滚滚财源。 现在,PC市场虽然还没有out,但手机市场in了。之前Intel没有特别重视手机市场,现在终于后悔了,几经波折之后Intel终于推出了手机处理器,这就是Atom Z2460处理器。 Atom Z2460处理器介绍 不同于现在主流市场的ARM处理器,Atom Z2460依然采用了自家的X86架构。采用复杂指令集的X86架构拥有很强的性能,但其高功耗一直受到诟病。基于Atom Z2460处理器的手机功耗如何呢?我们下面不久会看到评测。 Atom Z2460架构 ![]() 从上面的架构图中可以看出,Atom Z2460处理器的系统级芯片代号为Intel Penwell,整个芯片由于CPU、GPU以及二级缓存和视频编解码模块组成,其中CPU部分代号是Saltwell,基于32nm工艺设计为单核心双线程处理器,处理器频率为1.6GHz,二级缓存方面采用的是双通道LPDDR2方案,二级缓存容量为512KB,除此之外还设计有256KB的隐藏缓存,隐藏的缓存采用低压低功耗版SRAM,拥有自己的电压调整策略,可以在CPU进入深度休眠状态时存储CPU状态和L2缓存中的数据,处理器的封装尺寸为12mm×12mm。 Atom Z2460框图 ![]() Atom Z2460采用了来自Imagination的第五代PowerVR产品SGX540,该支持DX9、SM3.0、OpenGL 2.0,依然采用TBR渲染模式,支持H264解码。在多媒体方面,Atom Z2460采用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VDX385和VDE285两个模块,支持对1080P全高清视频的解码和编码工作,在视频是出方面可支持1920x1080分辨率。 Atom Z2460处理器的先进技术 * 英特尔Burst Performance Technology——确保处理器能够动态地突破至更高的性能,使智能手机能够按需提供更高的性能,同时优化功耗。 * 英特尔超线程技术——英特尔超线程技术为多线程应用提供性能与支持,确保处理器能够并行执行两个指令线程,从而实现了在当前多任务环境下大幅提高性能和系统响应能力。借助这一技术,智能手机便可以实现敏捷的用户界面响应、快速的网页下载以及同步运行多个应用。 * 英特尔Smart Idle Technology——确保CPU核心及处理器其他部分在关闭时,操作系统依然保持开启状态。借助超低功耗智能二级缓存,系统可以立即从空闲状态中恢复。 联想K800的表现 英特尔首先选择了联想来试水中国市场。2012年5月,英特尔和联想推出了K800型号手机,定位高端,市场售价3299元。它采用的是英特尔的Atom Z2460处理器。 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多核、单线程ARM处理器不同,Atom Z2460是单核、多线程。从多家评测和用户反馈来看,K800的性能强总体令人满意,手机的功耗和续航时间也不处于劣势。然而,K800的市场表现却差强人意。据分析,K800销量不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品牌认知度低(因为英特尔入行太晚了),另一个是成本较高。例如,同是联想手机,单核的K800售价3299元,而双核S880(ARM芯片)售价则不足2000元,消费者当然选择后者。 英特尔首款X86智能手机:联想K800 ![]() 22nm后进入状态? 目前,英特尔凌动处理器Z2460平台(Medfield)只是32纳米的制程工艺。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节认为,“预计当英特尔智能手机芯片达到22纳米以及14纳米的阶段,才会真正在智能手机市场具有影响力。” 黄节解释道,“手机制程工艺还是会慢于计算机,后期的加速度会比较快。英特尔手机芯片制程工艺今年是32纳米,2013年是22纳米,2014年是14纳米。本来摩尔定律是每年翻一番,原因是我们起步晚了点。不过,英特尔的突破机会应该是在22纳米和14纳米芯片上。” 手机真的需要一颗计算机的芯吗? 英特尔的口号是:给手机一颗计算机的芯。但是,手机真的需要一颗计算机的芯吗?按照我们的体验,目前的手机功能已经相当强大,甚至强大到硬件过剩的程度。随着半导体制程的进展,将来的ARM处理器手机还会更强大,所以英特尔手机芯片的性能牌能否奏效值得怀疑。 其实,消费者并不关心英特尔在手机领域能否成功。现在,英特尔低下它那高贵的头,与它曾经不屑一顾的芯片厂商同台竞争,这才是消费者所乐于看到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