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业“临渊” 亟待政府“亮剑”
发布时间:2012-8-6 14:24
发布者:1770309616
8月2日,尚德、阿特斯、英利、天合四家中国企业负责人悄然赴京,向高层陈述欧盟双反之于行业的摧毁性冲击;8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再次访华,中德两国领导人或就光伏双反问题做进一步磋商。 7月24日,德国公司SolarWorld等多家光伏电池组件企业正式向欧盟委员会提起对华光伏的“反倾销”调查申请。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双反”案获得通过,那么它将成为中国及欧盟历史上最大的贸易纠纷:2011年中国对欧洲光伏产品出口高达204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口高达30万人。 此前,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曾在去年10月成功在美国提起针对中国企业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商务部在今年初裁中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30%到250%的高关税。 “欧美少数企业的滥用WTO规则的行为会把整个行业逼到生死存亡的节点,我们呼吁中国政府全力保护中国制造业的合理权益。”阿特斯董事长兼CEO瞿晓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忧心忡忡,中国光伏行业有着30万多名从业人员,欧盟如果立案,光伏产业跌入低谷,他们能否拥有工作岗位,关系到很多家庭的收入。 英利法务总监陈卓的观点是,中国光伏企业早已规模化生产,成本大规模下降,市场化程度极高,但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目前中国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不是应诉,而是希望通过政府高层对话阻止调查发生。” 光伏业困境是全球化挑战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其中对欧洲出口204亿美元,占据光伏总出口额的56.95%。 瞿晓铧坦言,目前光伏行业是全球化分工,中国光伏产业中所使用的多晶硅、银浆以及生产设备等,主要来自欧盟,诸如瓦克化学、杜邦等企业等。“像阿特斯的组件自动化设备就来自欧洲企业,我们还有一些生产线的设备就来自德国、西班牙等欧盟企业”。 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从欧盟各国进口原材料、制造设备等金额达到了75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与太阳能产业相关的岗位有28万-30万,其中大部分岗位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企业。 SolarWorld董事长Frank Asbeck在近期接受采访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企业,他认为中国企业获得政府近200亿欧元的支持,使得前者以低于市场价在德国市场倾销产品,该公司正力图联合其他欧洲同行向欧洲委员会竞争机构提起诉讼。 浙江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此提出反驳,中国光伏企业多为上市公司,财务极为透明,“纵使像科技补贴也是各国的通用惯例”,相反,SolarWorld在过去的12年中,从欧洲政府拿到1.36亿欧元补贴,中国政府应该对此予以严查。 “实际上,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只占据了中段,附加值很低。安装在欧美的一套发电系统,价格大概在2美元/瓦-3美元/瓦,其中在中国的增加值大概只有20-30美分,大致只有10%的比例。”瞿晓铧称,中国大规模制造只是全球产业分工中附加值最低的一部分,德国技术主导的地位没有改变。 真正商业化肇始于2001年的中国光伏产业,用10年的时间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领域上做到了世界第一,并助推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2012年7月,晶硅组件价格降至0.8美元/W,较之2010年底的1.70美元/W下跌53%。 在各国政府扶持政策转向、产能严重过剩的不利形势下,光伏业进入了“最坏的时代”。2012年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对本国光伏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如德国7月起一次性调降收购电价15%或21%。 在光伏市场进入寒冬之下,Q-Cells、Sovello、Solon、SolarMillenium等德国光伏企业纷纷倒闭,并且这份名单还在不断添加新的成员。 与之相似的是,中国目前1/3光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多家企业倒闭。以多晶硅为例,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80%中国企业已停产,影响波及整个行业超过500亿投资,造成失业人数超过5000人。 “国际经济严峻,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了,于是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对整个行业伤害特别大。”瞿晓铧分析,欧盟的光伏装机容量大致占到了全球的70%,美国占了接近10%,这两个市场如果对中国关闭大门,那么中国光伏企业将遭受致命打击。 “中国光伏行业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我们只有丢掉任何幻想,积极抗争。”瞿晓铧对记者表示。 亟待中国政府“亮剑” 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7月26日晚在贵阳透露的一则消息——“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8月底再次访华”,而这也是中国政府与欧盟一次重要的解决光伏争端对话机会。 德国拜尔能源集团董事长王学军分析,2012年年初,德国光伏上网电价补贴为0.18欧元/度,至今年6月底或降到0.15欧元/度,“如果没有中国组件厂商的贡献,根本不可能降得如此之快”。 欧盟将自SolarWorld提出申诉(7月24日)后,45天内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做出立案决定。在此之前,包括江苏、河北、浙江、江西等省的商务厅已经开始介入。 瞿晓铧表示,该公司已和江苏省商务厅代表做过有效沟通,“现在谈稳增长,到哪里能一下子找光伏行业这样200亿美元的出口?其中又有100多亿来自江苏,江苏省很是重视。”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商务部对此极为重视,已不仅限于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而是引起更高级别领导的重视。 IHSiSuppli公司认为,光伏领域有60家顶级厂商,迄今已经有12家光伏生产商关闭和破产,如果项目开发商也算在内,则这个数字将升至20家。预计明年需求将会上升,届时太阳能市场将反弹,但只有那些成功熬过今年的厂商才能享受到市场回暖的好处。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认为,“得益于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中国太阳能产品相比欧洲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并非欧洲某些公司所指控的那样,存在倾销问题”。孙广彬表示,发起此次反倾销的SolarWorld声称中国的光伏产品价格过低对其生产造成损害,但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近两年一直处于盈利状态,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产能产量。 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出口美国光伏电池和组件销售额总计增长21%。但今年5月单月,中国出口美国光伏电池和组件销售额比2011年5月大降45,这表明美国双反裁决虽然仅是初裁,但相关措施已经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前述浙江光伏企业高管认为,如若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一旦获得通过,其他国家或有可能通过类似提案,“中国光伏企业的大规模倒闭潮将会出现,几十万人将另谋生路”。 “这将是史上一场最大贸易战,已经到了中国政府亮剑的时候。”一名光伏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 来源:国际金融报 相关:百亿光伏企业全面巨亏 欧反或引发行业破产潮 8月2日,一位光伏企业员工的QQ签名修改为:行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在那之前,阿特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瞿晓铧也表示,中国光伏企业正面临生死存亡时刻。 绝非危言耸听。 实际上,看一看在美国上市的众多国内光伏企业发布的2012年度第一季度财报,就已经是哀声一片了。受市场低迷态势影响,这些产值与市值曾经高达百亿的光伏企业,包括江西赛维、尚德电力、晶科能源、韩华新能源、英利绿色能源、昱辉光能、晶澳太阳能、常州天合光能、阿斯特太阳能和大全新能源,在境外上市光伏企业全部亏损。其中江西赛维亏损达1.85亿美元,尚德电力亏损1.33亿美元,晶科新能源亏损5660万美元,韩华亏损4820万美元,英利亏损4500万美元,昱辉亏损4020万美元,天合亏损2980万美元,阿特斯亏损2130万美元。 也就是说,上述10家光伏企业仅一季度就亏损了6.12亿美元。 美欧双反调查由于大量企业倒闭 对光伏生产厂家来说,形势的发展是灾难性的。 而在2010年,形势似乎还一片大好。在这被称为光伏行业“最赚钱的一年”里,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都赚得盘满钵盈。同时,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往被认为高不可攀的平价上网的梦想似乎越来越接近于现实了。 这显示出,光伏发电的前景远大,因此所有行内与行外的人对此都十分乐观。 但是自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后,形势便急转直下。 今年5月份,美国商务部公布初裁结果,决定对中国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生产的电池征收约31%的反倾销关税,对中国小型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征收高达250%的关税。 美国的“双反”调查仍在继续,来自欧洲的“反倾销”危机接踵而来。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首新成立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正式发表声明称,该组织已经向欧盟委员会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提起诉讼。 SolarWorld副总裁,EUProSun主席MilanNitzschke表示,“我们笃信欧洲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因此我们在本周正式请求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太阳能制造商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展开调查。中国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占据了欧洲80%的光伏市场。由于中国厂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非法倾销,欧洲光伏制造商空有一身技艺,却在家门口被声声击败。” 如此说法的背景是,其时欧洲的经济正面临极大的困难。而在光伏行业,包括德国第一大光伏公司Q-Cells,以及其他曾辉煌一时的光伏企业,Sovello、Solon、Solar Millenium都登上了德国破产光伏企业的名单,此外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而这些企业都把责任归咎为来自中国的低价光伏产品的竞争。 输美产品价格不降反升 原本,在美国已经做出反倾销初裁之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数量应该会大幅减少,美国本土的光伏供需短暂失衡后,价格应该会上升。但令人尴尬的是,中国销售的光伏组件价格仍在下跌。在6月份,组件价格从初裁时的每瓦0.9美元,已跌至每瓦0.75美元了。 市场人士认为,这是由于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地,那些特别困难的企业采取了激进的降价措施。 而这却足以让欧盟当做榜样。因为看似即便美国在双反调查的初裁中对中国企业成功征收了31%-250%的高税,对市场的影响看来也并不严重,使得欧盟更有底气提出类似的对华“双反”。 在政治上,环境对中国光伏企业似乎也很不利,7月20日,德国环境部部长Peter Altmaier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称,中国给予光伏企业以金融支持,价格战导致很多德国光伏企业陷入艰难求生状态。“必须公平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反倾销程序或是确保公平的途径之一。” 由于经济的萧条,欧盟各国普遍财力不足,双反增加的税收正好可以充实下欧盟各国本来空瘪的钱包。 从过去的案例来看,此次欧洲太阳能板厂商指控中企在欧倾销若被欧盟立案,中国企业最终被裁定为倾销的概率很大。 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市场。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业的意义也格外重大,正是它培育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与辉煌,至今中国光伏产品仍有约60%输往欧洲。业界普遍预测,若欧盟双反成功,中国企业很可能将丧失在欧盟市场的优势,这将置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空前的危机境地,大量的中小企业会倒闭关门,与此同时,本已困难无比的国内一线光伏企业也将会有半数陷入到破产困境。 而假如欧盟最终决定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则涉案金额将超过200亿美元,这也将是中欧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争端。 因此欧盟的这一裁决,对中国众多光伏企业来说,已到山穷水尽的境地。 产能是否已经过剩 对于当前的困难局面,智信中国低碳总裁郭信麟在接受记者连线时表示,问题不仅仅是美欧的双反,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光伏行业产能的过剩。 他认为,在光伏行情好的时候,大群人涌入到了这个行业,而这些新成员大都较为盲目,根本没做长远打算,只想早分一杯羹,这是造成当今光伏行业困境的根本原因。 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量约为27吉瓦,光伏产能却超过了50吉瓦。其中,仅中国自己就至少拥有30吉瓦以上的产能。 2006年时,江苏全省的光伏相关企业只有不到100家,而到2011年年底,这个数字已激增到了1100家。 当然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某光伏企业管理人员就称,就光伏发电的应用前景来说,未来需安装的光伏电站还多着很,甚至“这点产能根本不值一提。” “如今光伏企业面临的困难局面,不是由于光伏企业无能,而恰恰因为太能干了,我们有着同行业全球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有着最先进的上次工艺和技术,处于行业最顶尖的企业当中”。此前在接受和讯网连线时,阿特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也这样认为,“外部的环境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我们只能努力争取,并在此期间,尽力做好自己企业的事情”。 “今年的出货量总体来说并没有多少下降,只是由于单价降低,毛利降低,造成了如今这样的局面。” 瞿晓铧表示。 由于对电池片和组件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再信任,上游原料供应商将赊销改为现金交易,增加了下游光伏组件厂商现金流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下游光伏组件厂商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给客户的结算周期就会放长一点。双方面的原因让光伏企业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哪些企业更危险 “中国的光伏行业必须要经过一场比较大的整合,淘汰弱势企业,最终可能剩下的4、5家大厂商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郭信麟表示。 在看来将面临淘汰的企业中,江西赛维首当其冲。其高达60亿美元的负债,以及相对资产额87.7%的负债率,同时营收不断下滑,旗下工厂大多数都已停产,虽然政府正在全力救助,但糟糕的外部环境,让其看来已经很难再回天。 除赛维之外,无锡尚德电力的处境也极其危险。 尚德曾有着极其辉煌的过去,过去10年的光伏产业黄金期,不仅令尚德电力从无锡小厂一跃而至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龙头企业,同时也把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推上了2006年的中国首富的宝座。 但负债率过高、短期债务危机、遭遇反担保欺诈,正在成压垮无锡尚德。公司2011年四季度负债总额为36亿美元,负债率79%;短期债务已对运营和现金流造成巨大影响。2011年底,尚德短期借债从2007年3.21亿美元攀升至15.73亿美元。现金和短期借债比由1.62急剧下降至0.31;今年7月底曝光的担保欺诈案,更是使公司财务濒临崩溃,该公司必须在明年偿还约5.4亿美元的债务,如果被迫履行所有的贷款担保,该公司还将进一步欠下近6.8亿美元的债务。 据行业人士爆料,目前无锡尚德在对外付款时已经非常艰难。尚德的一大错误在于2008年高位囤积过多晶硅,随后多晶硅的价格从400多美元/公斤一路下跌至20美元/公斤以下,导致公司的损失巨大。 而在光伏行情特别好的2010年,又由于尚德电力在薄膜太阳能等领域的两次巨大的投资失误,导致尚德不仅未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2011年更是出现高达10亿美元的巨亏。 为此美国一家投行Maxim Group的分析师8月1日给予尚德电力“卖出”评级,并把尚德股票的目标价由0.5美元下调至0美元。上述分析师称:“尚德唯一的办法是破产重组,而它的股票分文不值。” 除赛维和尚德之外,在美上市的大型光伏企业中,晶科能源和韩华新能源由于市场份额原本就较小,营收偏低,而亏损同样巨大,且较高的债务负担,同时由于产品竞争力偏低,也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危险。 中日市场成救命稻草 当然,对光伏企业来说,好消息也有一些。首先作为国家新兴能源行业,中国正在加紧推出针对光伏产业规划调整,以提振目前陷入低迷的光伏行业发展。 实际上,为了恢复光伏厂商的信心,中国已经将长期光伏装机目标翻番,到2020年达到50GW。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将力挺国内光伏产业。 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光伏装机将是全球光伏市场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12年下半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预计将快速增长,未来两年新增装机超过10GW。 另外,好消息还有,目前中国一半以上地区的实际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全国工商业用电平均电价。问题在于,国家电网并没有对光伏发电的上网放开,导致光伏发电在中国应用推进仍然相当缓慢。 除中国之外,日本被认为是另一个正在逐渐释放出潜力的市场。由于对核电发展的巨大反对声,为了弥补缺口,2012年7月,日本推出了公用事业绿色投资税费减免法案,希望加强光伏发电在日本国内的发展。因为日本国内的需求大增,所以日本光伏产品出口在减少,而进口激增。 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光伏制造厂商正考虑放弃原有的商业策略,从全部在日本生产转向合同外包。 许多中国光伏企业都看准了这一天。 来源:和讯网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