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助力伦敦打造史上最“绿”奥运会

发布时间:2012-7-27 21:48    发布者:1770309616
关键词: 低碳城市 , 伦敦奥运会 , 清洁能源
从申办成功开始,伦敦就希望打造出有史以来最“绿”的奥运会,也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比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电动汽车推广。英国已经在低碳环保和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可以想象,伦敦奥组委将会在奥运会期间向世人展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丰富成果。
5(1).jpg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

  伦敦:低碳城市领跑者
  2007年,伦敦颁布《气候变化行动纲要》,设定减碳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2025年要减排60%。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伦敦把部分目光集中在智能电网建设。2011年,在英国电监会的推动下,英国电力公司联合高科技企业和高校,发起总投资达3000万英镑的“低碳伦敦”实验项目,这是目前英国最重要的低碳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利亚姆o奥沙利文表示,伦敦是英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城市,也是耗电量最大的城市,有效利用电能对伦敦实现减排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奥沙利文称,该项目主要研究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增加电力来源,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这涉及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应用以及智能电表的普及;二是电力供应交通,即促进电动汽车发展;三是电力供应热能,即推广热泵。
  奥运会以“绿色”能源中心供电
  据伦敦奥组委公布的《奥运前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整个伦敦奥运公园的绿色基础,来自奥运公园的能源中心。在奥运会期间全面运行时,一个3兆瓦的生物质锅炉可以为整个奥运公园供应能量。它的能源效率比传统的供热供电系统要高约30%。在奥运公园随处还能看到一排排高耸的灯杆上方,安装有随风转动的双曲扇叶。它们看上去有些像装饰物,但实际上是可以为路灯供电的小型风力发电机。除了采用新能源发电技术,此次伦敦奥运会还设立了一个可以控制所有比赛场馆设施的总控制中心,不仅可以提高比赛数据的传输效率,还减少了诸如纸张等的资源浪费。
  奥运场馆风力涡轮构造发电
3.jpg

  伦敦奥运会场馆的建设体现着环保的理念。图片是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体育场外的光环桅杆。其中设置的风力涡轮构造可以进行发电,为圈状照明灯提供部分电力。
  将建立世界首座太阳能桥
  泰晤士河上将建起一座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桥,该桥由位于伦敦市中心的BlackfriarsRailwayBridge改建,将由6000多平方米的光伏材料构成,光伏板数量超过4400个,每年预计可产生约90万千瓦时的电力,该桥由英国公司SolarCentury负责承建。该桥最早建立于1886年,太阳能技术将为百年老桥重新焕发青春,除了三洋电机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外,该桥还将包括雨水收集系统,太阳管道自然采光等。

4.jpg

  市内将新建设13个电动汽车充电站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减少交通拥堵费用开支,许多伦敦市民开始选择电动汽车出行方式。近日,伦敦市内将建设13个新的电动汽车充电站,Q-PARK停车场海景102个新充电点。
  这些充电站和充电设施的建立将为伦敦市民驾驶电动汽车提供更大的便捷,能够快速充电7千瓦,充电时间减少一半。新的充电设施位于柏宁、唐人街、皮姆利科、哈雷街、骑士桥(Knightsbridge)、圣约翰伍德、特拉法加、金钟道、牛津街、Soho区、阿宾登、巴特勒沃尔夫、伯灵顿。此外,Q-Park还向电动汽车车主提供50%的停车优惠。
  让游客发电的地砖
  奥运会的召开将会吸引世界各地的观赛人群,密集的客流量将给伦敦带来一轮用电高峰。
  然而,再糟糕的情况中都会有那么一个聪明人发现商机。他叫劳伦斯,帕维根脚步发电系统的创始人,只有24岁,是拉夫堡大学的学生,被称为英国最有名的青年发明家之一。
  帕维根脚步发电系统又叫“发光地砖”,当行人踩踏地砖时,产生的能量的5%将会被收集起来用于点亮位于地砖中间的LED灯,其余的能量则会被储存进蓄电池,最长可以储存三天。这些被储存起来的电量可以通过城市供电系统进行一些低耗能的应用。而且,用来制作这种瓷砖的材料,100%都来自回收的废旧汽车轮胎。
  但这个大受欢迎的发明却迟迟没有机会商用,托奥运会的福,劳伦斯接到了第一笔商业订单。按照伦敦奥委会的要求,他们要为奥林匹克体育场和斯特拉福德城市购物中心间的街道铺设20块帕维根地砖。
  劳伦斯说,“实验室数据显示,每次踩踏带来的能量可以让LED灯闪烁30次,如果斯特拉福德城市购物中心第一年的客流量可以达到300万人次,那么这些脚步带来的电能足以满足商城一半的日常电力需求。而人平均一生会走1500万步,这其中隐藏的巨大潜力难以估量。”

来源:智能电网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9465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