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富士康:想让我们分手没那么容易
发布时间:2012-2-7 09:41
发布者:李宽
为了近日有关美国脱口秀主持人Jon Stewart在节目中讽刺苹果代工厂的劳动环境及其引发舆论的种种争议,苹果公司在因为这家业务合作伙伴的行为饱受批评后,如果始对于富士康公司三令五申,要求必须改善其不当的劳动环境与工作情形。 而如果富士康公司反驳道“那又怎么样呢?” 你可能会认为最直接立即的结果就是苹果公司结束与富士康之间的关系,并另寻其它合作伙伴,那你就错了!就算是对于像苹果这样的巨擘而言,想要解开其与富士康──或任何其他电子制造服务 (EMS)公司──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并不容易。 一般来说,EMS与OEM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当复杂。像苹果这样的公司通常会将业务发包给几家EMS供应商。OEM不仅想要取得最佳的价格,它也必须分享其产品设计、经营策略、材料清单(BOM)与终端客户预测,甚至是技术开发蓝图等种种细节。因此,选择并采用EMS供应商的决定可不能轻率为之。 而在投标于某项制造业务时,EMS公司内部也必须先注意一些事情。首先,自家公司本身是否拥有可制造苹果产品的技术能力?是否拥有充份的产能?是否有符合一般准则的供应商关系?如果能够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当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折扣空间。但是,如果苹果公司主导管理供应商关系,它可能从中取得更多折扣,但可能不想透露成本价格给EMS伙伴,因而合作伙伴对于成本的预测大部份都是根据猜测的结果。 就算排除上述的种种障碍,苹果公司面对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机密性。EMS公司通常并非专属于一家OEM──EMS通常为多家OEM进行制造,多方下注才能避免损失。那么,举例来说,苹果公司的产品产线如何与戴尔或其它公司的产线进行区隔?为两家不同公司进行产品制造的工人可能是同样的一群人吗?产品的设计、BOM以及出货又是如何进行交付与处理的?如果不同供应商(例如苹果与Dell)之间的产品设计真的有共同之处,EMS会因此而共同进行生产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OEM又要如何分辨呢? 其次是有关规模的问题。如果苹果公司存在大量的量产需求,EMS会将原本在Dell的制造产能转至苹果以因应其需求吗?工艺人员可会愿意且是否有足够的人员可配合?谁来核准超时工作?如果苹果的订单需求忽然减少,EMS得进行裁员吗?但这样做合乎聘雇合约的要求吗?裁员的决定能顺利或难以进行?EMS会将这些成本转嫁给OEM吗? 一旦OEM和EMS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客制化等等种种问题也随之浮现。例如市场上最近刚好出现了一种新工艺技术,苹果公司希望EMS能利用这种工艺进行制造,EMS就必须开出一条利用这种技术的制造产线。但这往往涉及一些风险。如果苹果公司改变主意了呢?EMS会将新增产线的成本加在苹果公司吗?或者,他们会将新工艺用于其它客户的产品制造吗?如果这项工艺是专为苹果而开发的,EMS能这么做吗? 这些问题只是谈到了OEM-EMS关系的一点皮毛而已。苹果与富士康之间的关系无疑地还更复杂几百倍以上。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果富士康拒绝让步,苹果公司又能拿它怎么办呢?当然,市场上还有其他的EMS公司可选择,但要找到一家像苹果这样的客户并不容易。 EMS咨询公司Charlie Barnhart & Associates负责人Charlie Barnhart在回覆EBN记者的email中表示,对于典型的OEM与EMS建立合作关系来看,从第一次双方的内部会谈到首次产品出货大约需要5个季度的时间。“取决于合作计划的规模、方法与复杂度以及OEM的经验,OEM -EMS合作关系的建立显然存在很大的选择范围。” 此外,富士康公司算是EMS产业的重量级厂商。这家公司规模之大,让像Charlie Barnhart & Associates这样的分析公司还另行创造了Goliath Fringe一词来形容它。同时,富士康公司也是世界上少数几家不看苹果脸色的公司之一。 如果富士康公司看清了事实真相,并开始寻求转变,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产品的价格也将随之上涨──不只是苹果公司的产品而已。如果富士康认为苹果公司只是在虚张声势,那么不只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可能短缺,同时,原本就已高昂的产品价格也会上涨到极限。 外包制度带给OEM更大弹性度的这种理想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落实而已。当合作双方陷入像苹果与富士康之间这样复杂的关系时,说分手不只伤害到两家公司,也影响到每一个人。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