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在汽车电子控温器中的多路数字温度传感芯片

发布时间:2024-3-1 09:21    发布者:liao775a
关键词: 汽车电子 , 控温器 , 数字温度传感芯片 , 温度传感芯片 , 温度传感器
温控器,是指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或者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也叫温控开关、温度保护器、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或是通过温度保护器将温度传到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发出开关命令,从而控制设备的运行以达到理想的温度及节能效果。温控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种类的温控器应用在家电、电机、制冷或制热等众多产品中。
20.jpg
汽车电子温控器一般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单元、显示屏三个主要组件构成。温度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车内外的两个位置,用于采集环境温度数据,控制单元则负责对温度数据进行判断和处理,并指示空调系统进行相应的调节,显示屏则用于显示当前的室内温度、设定温度等信息。
汽车电子设备温度范围是指电子元器件能正常工作的温度区间范围。电子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是指设备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的温度区间范围。一般来说,汽车电子设备工作温度范围是在-40℃+85℃之间。
影响汽车电子设备温度四大因素:
一、散热条件:车载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发热,而散热条件会影响设备的工作温度。
二、环境温度:车载电子设备在使用时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会影响设备的工作温度。
三、设备质量:汽车电子设备的质量越好,设备温度范围就越大。
四、设备结构:汽车电子设备的结构会影响设备的散热和冷却效果,进而影响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
当汽车电子温控器启动时,温度传感器会采集车内外的温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会根据温度设置参数和实时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并计算出空调系统所需要的温度值。控制单元将计算好的结果输出给空调系统,控制空调系统启动、停止或进行制冷或制热操作,从而达到驾驶者所设定的温度值。
相较于传统车载空调系统,汽车电子温控器具有更加智能化的优势,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动调节。例如,在日出、日落或者进入高速路等情况下,汽车电子温控器都能根据实时环境数据智能调节温度,提供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此外,汽车电子温控器还能够减少能源的浪费,从而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使用寿命。
M401.jpg
这里小编推荐一款由工采网代理的国产品牌MYSENTECH推出的温湿度传感芯片,宽量程多路数字温度传感芯片 - M401基于新的 CMOS 数模混合工艺,包含一路内部本地测温,四路可驱动外部远端测温三极管NPN PNP)或者二极管。芯片内置测温驱动电路、调理、ADC 转换、温度计算、校准补偿、非易失性存储、电源管理等单元,通过 I2C 数字总线输出,并提供报警接口信号。
M401是包含一路内部本地测温及四路外部远端测温三极管(NPN PNP)或者二极管的数字温度传感芯片;远端测温点超过5路;其测量温度范围-55220ºС。
M401提供温度测量数据的偶校验(EVEN)功能,本地和远程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数据都是用14位二进制补码表示,其中低5位为小数,其分辨率为0.0625°C),较大表示范围从-256℃到 255℃;另外,还提供远端测温三极管或二极管开路及短路检测功能。
M401提供关闭模式来关断测温电路,每个测温通道也可以被单独开启或关闭来灵活配置。为了降低系统功耗,M401可以定义采样频率。通过配置控制寄存器CFG0x17)的低三位CR0/CR1/CR2,可以定义两次测温之间的间隔时间。
可作为I2C总线上的从设备与上位机通讯接口上的SDASCL管脚集成了尖峰抑制滤波器和施密特触发器,从而小化输入峰值和总线噪声的影响。M401支持快速模式(1 kHz 400 kHz),数据传输是MSB模式。
高精度温度传感芯片 - M401的特点:
1远端测温范围-55~220℃(高于 150℃需选用耐高温三极管),本地测温范围-55~125
2、存储与校准:
内置5路测温校准系数的非易失性(NVM)存储
可以提供给用户 32bit 额外存储空间
3高可靠性设计:I/O 抗毛刺滤波
-测温端开短路检测
-温度数据奇偶校验
42-bit I2C 地址位,可用于多点测量总线
52路过热阈值判断及报警功能
6、测温精度:
40℃至+125℃范围内误差<2.2
-55℃至+220℃范围内误差<4.5℃(单路远端测温)
7感温分辨率:0.03125℃(14-bit ADC
8、低功耗设计:
-35μA 1 秒钟/次 周期性测量
-3μA 待机电流
在温湿度传感芯片领域,浙江MYSENTECH便是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可广泛应用于:电表、机房、工业过程控制等多节点温度监控、汽车电子、智能厨电等领域,了解更多关于浙江MYSENTECH温湿度传感芯片的技术应用,请联系133 9280 5792(微信同号)
13392805792.png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5203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