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浣熊Raccoon开放公测,商汤大语言模型实力加持,编程效率提升超50%

发布时间:2023-12-7 17:00    发布者:录余

基于商汤科技自研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编程助手——代码小浣熊Raccoon,即日起全面开放公测。它功能覆盖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环节,满足用户代码编写、数据分析、编程学习等各类需求。

它支持Python、Java、JavaScript、C++、Go、SQL等30+主流编程语言和VS Code、IntelliJ IDEA等主流IDE。实际应用中,可帮助开发者提升编程效率超50%。

代码小浣熊官方页面https://code.sensetime.com

更强大的模型能力:依托商汤行业领先的大语言模型,它具备卓越的代码生成能力和强大的中文理解能力。在权威测试集HumanEval的测试中,一次通过率达到71%,大幅超过GPT-3.5。

更全面的功能覆盖:代码小浣熊支持为30多种主流编程语言提供代码编写建议,依据代码上下文,自动生成代码。同时代码小浣熊开放了对话功能,能够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需求描述。除了预设的基于注释生成代码、跨编程语言翻译、单元测试用例生成、代码修正、代码重构、技术领域知识问答等功能,代码小浣熊也支持用户自定义提示信息,探索包括需求文档生成、代码生成注释、代码的解释文档生成、技术文档生成等开放式能力。

代码补全功能:您可以在编辑器内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触发代码补全,一经触发,编辑器状态栏右下的图标将指示现在的请求状态。

通过连续对话方式,代码小浣熊提供了三种方式来使用代码助手:

1)侧边栏内代码助手 (GUI):点击 VS Code 侧边栏的 Raccoon 图标激活;

2)编辑器内代码助手 (GUI):在 Raccoon 侧边栏视图中,点击标题栏上的[新窗口图标]创建,可以创建多个独立实例,便于多线开发;

3)终端面板代码助手 (CLI):在 Raccoon 侧边栏视图中,点击标题栏上的[更多…]选择[新建 Raccoon终端]创建,同样的可以创建多个独立实例

用户可以在提问框中输入问题,或通过键入[/]选择预设提示(部分操作可能需要用户补全提示,完成补全后可以点击[发送图标]提交内容)开始对话。还可以自定义提示词,以更好地适用于用户的使用场景。

更好的交互体验:借助SenseNova最新的function calling能力,代码小浣熊与IDE深度集成,实现了大语言模型与IDE的互操作,为开发者带来了更为智能、高效的编程体验。

如当前工作空间存在一个或多个 Git 仓库,在[源代码管理]侧边栏面板中,会看到[魔棒图标]按钮,Raccoon 会理解您已暂存的更改,并在消息框中撰写合适的 Commit Message 建议。

在前期代码小浣熊的测试体验中,已有不少开发者给出了积极评价。随着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的不断丰富,未来代码小浣熊Raccoon也将持续随之进化,陆续引入代码仓库级记忆、AI Agents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编程效率和开发者体验。

引领“新二八定律”时代,释放开发者创造力

当下,AI智能编程助手已经越来越扮演重要角色,并成为开发者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用这类产品,开发者能够缩短开发周期,更加快速、高效、准确的完成编程工作,同时,它们还有助于开发者更轻松地掌握新的编程语言。随着AI智能编程助手的出现,开发者的准入门槛与成本也在逐渐降低,我们正在临近“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时代,非专业的开发者也能够更加便捷地构建应用程序,减少了编程任务的难度和错误。

然而高质量的代码生成和软件开发依然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普通的生成模型在准确性、用户体验、安全性等方面仍然不足。

大模型的出现为智能开发带来了新的技术范式,代码小浣熊凭借商汤科技领先的大模型底层技术和工程化能力、软件工程领域强大的经验提供了更高效、稳定的代码解决方案,不但拥有强大的代码编写能力,还具备强大的中文理解能力,可以让中国开发者更好地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可成功降低编程开发门槛,大大提升程序员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大概有80%的代码量都需要开发者自行编写,如何进一步释放开发人员生产力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用代码小浣熊,开发者可以将80%的编写工作交由AI完成,并投入更多精力到更具创新性和高价值的工作中,通过重塑生产流程,引领“新二八定律”时代,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双重飞跃。

未来代码小浣熊Raccoon也将持续随之进化,陆续引入代码仓库级记忆、AI Agents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编程效率和开发者体验。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797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