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轻量化边缘AI,让识别更准更快!

发布时间:2023-9-14 11:41    发布者:科技新思路

随着各行各业对AI需求的井喷,边缘AI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边缘AI能够在靠近数据产生的边缘侧,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安全地进行实时AI分析,已经成为万物互联时代AI应用的关键技术。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光合组织解决方案大赛中,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研发的“基于边缘云计算平台的AI智能识别应用”方案,获得了光合组织AI解决方案大赛三等奖。业内人士认为,该方案极大提升了边缘AI的性能与灵活性,将推动边缘侧AI人脸识别的规模化应用。

2309141041161859215591.jpeg

1:N≤0.5S/人,实现边缘AI性能突破

过去,受制于边缘节点计算性能与成本的制约,AI人脸识别应用广泛部署在云端。但边缘侧数据的上传和结果的下发受网络状况影响较大,往往面临计算响应延迟、网络带宽拥挤等挑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的“基于边缘云计算平台的AI智能识别应用”方案,将原本部署在平台侧的AI识别算法,下沉到以海光异构加速卡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为基础设施的边缘节点,实现了实时的、高效的人脸识别功能,极大提升了AI人脸识别的性能,降低了带宽成本。

与市场已有的人脸识别方案相比,“基于边缘云计算平台的AI智能识别应用”方案具备三大优势:

第一,更高的识别准确度与更快的识别速度。方案精准定位目标人脸中360个以上关键点位置,并使用生成对抗网络的侧脸识别演进算法降低对人脸角度的要求,识别率更高。方案还具备高识别比对速度,达到1:N比对时间(从N个人脸数据中找出1个目标进行匹配)≤0.5S/人的指标,满足多人无感同行需求。

第二,实现边缘云平台的统一管理,降本增效。通过轻量云平台技术构建了边缘资源池,方案对AI所需资源统一编排管理,实现融合联动,不仅能够节约建设成本,还大幅降低了管理运维成本。

第三,全面的数据安全性。方案底层的海光异构加速芯片通过扩充安全算法指令、集成安全算法专用加速电路等方式,提升了整体方案的数据安全性。在边缘侧处理海量人脸图像,保障了敏感数据不出网,杜绝了隐私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

此外,基于海光芯片高兼容性、生态应用丰富等特点,该方案具备易于集成的优势。无论是对于固定的安防监控系统,还是移动的智能设备,都可以实现轻松部署,因此在教育、安防、医疗、金融等行业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比如,通过用高精度人脸识别系统构建安全校园,解决传统人力安保体系效率低、出错率高等问题。在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安防空间,方案可以在海量数据、高并发的场景中,实现更高效的人脸识别,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效率。

生态赋能,助力产业链协同创新

“基于边缘云计算平台的AI智能识别应用“方案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光合组织解决方案大赛的鼎力支持。

“光合方案大赛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基于海光异构加速卡的物理机设备、异构算力资源、适配认证以及技术支撑,为模型的训练、推理提供可靠、稳定、高性能的加速能力,有效提升了图像分类及目标检测精度和准确率。”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一位技术负责人表示。

目前,第三届光合组织解决方案大赛已经开启,设置集智计划(人工智能)、桃李计划(教育信息化)、堡垒计划(安全技术应用)三大方向,并为获奖团队提供了1000万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光合组织期待与创新企业、机构共建开放、创新的信息技术产业生态!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4035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ALAMI 发表于 2023-9-15 19:59:36
刚谈完云化,把本地的服务器撤了,现在又开始讲边缘计算了,算你狠
巴卡巴 发表于 2023-9-15 20:33:54
海光发展的越来越好,光合组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weiweiwei 发表于 2023-9-15 21:43:57
边缘节点更靠近用户,更安全,效率也更好
15041609965 发表于 2023-9-16 00:38:02
希望不是纸上谈兵
clovebub 发表于 2023-9-16 22:34:40
码字不易,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5分钟详解定时器/计数器E和波形扩展!
  • 想要避免发生灾难,就用MPLAB® SiC电源仿真器!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2
  • 安静高效的电机控制——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