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西门子困局真相
发布时间:2011-12-1 21:31
发布者:1046235000
![]() 编者按:11月23日晚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宣布,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裁员17000人,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大规模重组。在这次有史以来诺西最大规模裁员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原因?在诺西成立至今短短5年的时间里,究竟是什么让诺西这个老牌电信设备商沦落至此。 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之痛 诺基亚和西门子的合并,似乎并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多的客户。 这几天,对于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下简称诺西)的CEO白伟贤(Simon Beresford-Wylie)来说,日子并不那么好过。不佳的财报表现,拆分的传言,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到诺西前景堪忧。 回想起2006年,诺基亚和西门子正式宣布合并其运营商设备部门时,由于投资者相当认可两家的合作,欧洲股市主要指数在该消息正式宣布后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而如今,尚在蜜月期的诺西的表现显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连续几个季度的亏损不禁让人们怀疑,诺西能否走出融合的阵痛期?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诺西目前的亏损?诺西是否会像传言一样走上拆分之路? 不可避免的融合之痛 最近两年被视为电信设备企业的融合年。为了拥有更完备的产业链和更经济的规模效应,实现大者恒大的愿望,电信设备商开始频频合作。然而从2007年的业绩表现来看,诺西的大重组并没有实现这个预期,相反,重组加速了各大设备商之间的业绩折损,整合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呈现。根据最新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财报,诺基亚运营利润为-13亿欧元,运营利润率为-9.8%,巨亏中包括该年度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重组费用11.1亿欧元。从财报的数据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诺西并没有实现“1+1》2”的目标,合并之后的公司虽然排名全球电信设备供应商前列,但显然“大而不强”。 有业内人士认为:“诺西融合的真正的难度在于重要客户层面的整合、公司资本结构层面的整合以及非常敏感的技术战略层面的整合三个方面。”这三个融合中任何一个的成败都将影响到公司未来的运营效率和整合目标的达成,而这三个方面则构成了企业重组费用即融合内耗。巨大的内耗费用,让企业原本并不丰厚的利润进一步被削减。 那么,在耗费巨大的组合费用之后,是否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呢?事实并不尽如人意,营业规模、涉及的人员、复杂的技术和产品、全球化的覆盖范围、两个截然不同的母公司文化、各个国家千差万别的管制政策和复杂的当地资本机构等等因素,让合并后的新公司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诺西大中国区CEO张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有的办公团队已经都搬到了一起,目前正在进行IT系统的融合。水木清华分析师沈子信认为,目前两家企业虽然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实际接触这家企业,仍可以感觉到企业内部的机制并没有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诺基亚和西门子的员工仍然按照原来的部门工作,并没有任何合并后的新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个躯壳,但却有着不同的灵魂。 除了融合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好本地化。目前,各大电信设备商都比较看好在中国这种新兴市场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比较好掌握,如何在全球研发的平台上兼顾本地市场的需求,对新公司管理层,特别是本地新组建的管理层将是一个重要的考验。而目前的情况是,诺西中国团队在新公司的技术战略和产品组合方面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是有限的。另外,华为、中等中国本地企业的崛起也给诺西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巨头们的重组给这些企业相当大的时间差机会,而在部分国际设备商盈利倒退、业务呈现收缩态势的大环境下,中国设备商则保持进攻姿态。 西门子作为一家老字号的德国公司,有着深厚的德国文化、严谨的作风,其产品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在与明基合作时,这一点就充分的暴露出来。由于明基属于台系企业,有较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对时尚的敏感把握,而西门子浓厚的德国企业文化显然不能与其合拍,而诺基亚是一个灵活的公司,它能适应市场而不断改变战略和组织,改变已经成了其公司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与又一个“明基”合作对于西门子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自从2005年初,擅长通过削减成本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柯菲德接替冯必乐出任西门子CEO之后,就大刀阔斧地对西门子集团进行调整。除了西门子起家和核心的自动化集团和电力集团之外,其他的衍生业务集团如果不能持续盈利,都会被剥离出去。因此,诺西的合并很大程度上让西门子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整合不是诺亚方舟 联姻最终能否带来圆满的结局?现在很多人已经从企业合并的兴奋和震动中反应过来,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这个产业出了问题,还是合并这个手段本身有问题? 消化掉朗讯或西门子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有多困难,阿尔卡特和诺基亚在合并最初自然不会不考虑到。但是,在大趋势的推动下,它们不能不走上整合之路。从2005年10月爱立信收购马可尼,到2007年阿朗合并,诺西联手,电信设备制造商们集体发动了一场变革,而起因无非是它们急需突破市场的困境。 网络融合概念推动了电信业网络架构的变革,运营商们纷纷合并带来了设备商客户源的减少和价格压力的增加,设备商们不能再按兵不动。运营商们对用户的投入越来越大,方式也越来越花样翻新,对设备商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从爱立信、阿朗、摩托罗拉,到华为、中兴,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线不够完整、实力不够强的厂商面临的压力在不断增加。 寒风来临,即使是刺猬也懂得抱团是最好的取暖方式。正如2007年4月阿尔卡特总裁Russo在一次电话会议上感叹的:“竞争激烈,规模为王。”设备商们纷纷走上了整合之路。 合并不是诺亚方舟,能够将登舟的每一个生物都安全送达彼岸。纵观整个2007年,阿朗、诺西等新整合企业都在利润下降的苦海中挣扎。 但是,和诺西相比,阿朗具有更加优秀的结合基因。阿尔卡特和朗讯无论在固网和移动领域上都实力强劲,在移动领域,朗讯占有40%的CDMA设备份额,而阿尔卡特则将主要精力放在GSM领域,朗讯虽然在之前有过多年的亏损负担,但是贝尔实验室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反观诺西,在这方面的缺失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不安。诺基亚在移动领域领一时风骚,西门子的长处却在固网。将久未盈利的部门与诺基亚合资,对西门子来说是抛掉了一个沉重的财务负担,而对在合并中起主导作用的诺基亚来说,西门子对于它在移动网市场上对抗对手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诺西的首席执行官西蒙在2007年3GSM World Congress上发言时说,两家公司网络业务的客户群几乎没有什么“重叠的”。这句话固然可以表明整合之后,诺西面对的客户群将扩大,但是这也意味着对原有客户的黏性将丧失。它们原来持有的优势在无法向对方的客户有效渗透的情况下,反而导致客户的丧失。 “但是,和谁合并还是小问题。大环境的竞争激烈才是这些企业真正的压力所在。”赛迪顾问通信与消费电子业务总监蒋利峰说。在变化多端的通信业中,相对于运营商来说,设备商就显得颇为老迈了。市场已经成熟,众多巨头在盈利模式、创新速度、产业结构上都处于一个刚性阶段。对它们来说,像新人那样锐意进取,像运营商那样灵活转身,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收购,还是合资,为了保住现有的最大利益,它们都只能在原有的结构上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规模化路线是它们为保护自身而不得不打的阵地战。”沈子信说。在市场的滔天巨浪中,企业想通过整合造就方舟,但是,浮在水面上,它们仍旧要面对漫天风雨。阵地再扩张,在严酷的外界环境下,它们的压力还是一样大。在这点上,巨头和小企业并没有区别。“竞争环境将进一步束缚利润空间。”First Global证券首席分析师德维娜·梅拉说。随着中兴、华为等亚洲设备商的发展,将给诺西等巨头带来更大的价格压力,即使它们的销售额上涨,利润也很难随之增加。收购还将继续,但是在市场中,最后走向消逝的到底是谁,是没有人可以预见的谜。 而在这种市场压力下,如果整合之后,还没有调整到位的话,企业面临的困境还将被继续放大。两个公司的整合并非仅仅是裁员、缩减开支就能达到的,对于诺西和阿朗而言,其中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打阵地战还是游击战 对于诺西来说,现在的境遇足够让它头疼的了。不仅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它还不得不处理西门子带来的贿赂案。而现在,关于西门子即将退出合并的传言甚嚣尘上,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德国《经济周刊》在西门子公司新的CEO Peter L刚刚上任三个月时就毫不客气地预测说,西门子将出售诺西的股份,集中精力专攻电力和医药等更能盈利的行业。如果此事成真,诺基亚将不得不挪用原本计划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现金来收购西门子的股份。 但是,也有人并不对诺西的前景表示太大的担忧,沈子信就是其中的一员。“即使西门子退出合并,也不会影响诺基亚的市场地位。更何况,西门子退出合并,说不定反而能促进双方的差异化经营。”他认为,在目前的全球化形势下,通信厂商正在重新分配角色,制造和研发两大职能正在逐步分离。和制造部门不断向“阵地战”的规模化经营发展不同,通信技术演进速度快,革命性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因此,研发部门需要善于“游击战”,轻装简行,勇于创新。而同在一个企业内部,这两种不同的运营思路和方式的调和是相当困难的。为了维持产业原有的状态的企业大合并之风主要是为了以规模化路线应对日益扩大的企业级市场,而从产业长远发展来看,差异化经营才是最后的趋势。对此,蒋利峰做了细致的解释:“传统产品市场上的企业多数靠规模化取胜,而在产品更新比较快的市场,企业更多地是通过并购一些有新产品的小企业,来培育新业务,实现差异化。”对于诺西,他的看法和沈子信不同:“电信设备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用户需求稳定,更适合规模化经营方式。诺西应该结合在一起,这是它们发展的最好途径。” 整合之风横扫通信业界,但是整合之后到底是什么?也许,在经过了整合之痛后,诺西反而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 但是,时间不会等人。诺基亚和西门子双方,正在资源和能量的消耗中苦苦奋斗。从目前来看,和西门子的合并并没有让诺基亚减少在移动网市场的竞争对手数量,也没有帮助它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反而因为合并后整合时间的拖长,给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时不我待,对于诺西而言,该是用订单和详细的整合方案给投资者们吃下一颗定心丸的时候了。 产品优势单一 终难抵对手冲击 2006年缔结良缘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以下简称诺西),在磕磕绊绊中前行了五六年之后,开始了新一轮“阵痛”。 不过很遗憾,这种“阵痛”,不是“临产”的征兆,而是“流产”导致的身心巨痛。据国外媒体报道,诺西计划到2013年底裁员1.7万人,占其总员工数的约1/5-1/4,也就是说,诺西员每四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要卷铺盖走人。 这种规模的裁员,对诺西来说,不亚于一次“汶川大地震”,足以把“诺西大厦”从根基上动摇,甚至摧毁。 可以说,从裁员消息发布,到2013年底,裁员工程“峻工”为止,诺西内部可谓人心惶惶,人心慌慌,上演明争暗斗的乱世搏杀。由于西方经济普遍不景气,为保自己饭碗,保一家温饱,这种“搏杀”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惨烈。 有能力者,结帮拉派,排除异己;没能力者,人心惶惶,无所事事,等待被裁。这种局面的结果,势必导致科研没心思做,市场被荒废。等裁员完成,诺西亦是千疮百孔,身心遭受重创。 诺西要大幅裁员,归根结底是由于市场不理想,销售业绩欠佳,从而迟迟不能扭亏为盈。这种大裁员,或让诺西陷入业绩 不佳—裁员—业绩更不佳的恶性循环泥淖,无法自拔。 诺西是头大像,虽然不能说是年老体迈,但身弱多病。现在的市场是弱肉强食的市场,诺西的这种局面,正是给华为、中 兴、乃至爱立信以争夺市场的最佳机会。 可以肯定,2013年诺西的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而诺西自己亦是预见到了这种可能性,忙不迭地为可能业绩下滑打预防针:诺西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说:“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保持长久竞争力,并在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提升盈利能力。” ——份额逐渐被对手蚕食 爱立信出手:阻击诺西北美扩张 据国外媒体报道,爱立信将以11.3亿美元收购北电在北美的LTE和CDMA无线资产,这一出价击败了诺基亚西门子(下称“诺西”)和美国投资基金Matlin Patterson公司。 北电今天表示,至少2500名员工将移交给爱立信。北电也同意出售企业部门给Avaya,价值4.75亿美元,同时在等待更高的出价。 爱立信横刀夺下北电无线业 对于北电无线资产的收购,诺西一度志在必得。北电和诺西在6月份即宣布达成LTE和CDMA无线业务的交易,涉资6.5亿美元,诺西甚至已经在讨论收购完成后安置员工等细节问题。 北电目前处于破产保护阶段,出售业务以掩护马(stalking horse)协议的方式进行。业务进入拍卖流程后,符合条件的竞标者提供更好的报价则可最终确认胜出,如果流拍竞标者可以从北电获得违约金及相关赔偿;处于困境中的公司通过签署掩护马协议,可防止竞标者故意出低价。 爱立信加入竞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直至上周四,爱立信新闻发言人艾斯·林斯科(Ase Lindskog)才确认,该公司也在参与竞标北电的无线资产。 这一拍卖过程已于今日完成,爱立信报出的11.3亿美元包括现金并免除债务。美国和加拿大法院将在7月28日举行联合听证会,决定是否批准该交易,两家公司则希望今年晚些时候完成交易。 爱立信出手:阻击诺西北美扩张 目前在全球无线市场,爱立信、诺西分居前两位,爱立信这一收购从规模总量上看继续巩固了王者地位,并且继续巩固了LTE技术和北美地区的优势。 诺西CEO白伟贤(Simon Beresford-Wylie)曾在上月表示,公司收购北电业务主要看中北美地区和LTE技术这两个关键领域。 2005年,爱立信就退出了CDMA领域,因此如何安置北电的CDMA业务待解;爱立信本身已经是LTE技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华为、诺西在其后追赶。 而爱立信近来在北美地区发展顺利,2008年在北美销售额为27亿美元;今年2月成为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Wireless的LTE首要供应商,本月爱立信又拿下为期七年的SprintNextel网络外包服务,价值45亿至50亿美元。 对于本次爱立信的收购,一位设备商资深人士对C114中国通信网表示,爱立信此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阻击诺西北美扩张。 华为中兴咄咄紧逼 中兴通讯:“大国大T”的奥秘全球电信运营商的新一轮设备采购高潮即将汹涌而至,一直落跑在後的中兴通讯希望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迎头赶上前排的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缩小与华为和爱立信的差距,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它究竟有多大胜算? 眼下,中兴的高管们正试图将一个新策略发挥到极致:紧盯全球主要电信市场和顶级运营商。这背後的逻辑是:谁能从这些大市场和大客户手里拿到最多的订单,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个策略被简称为“大国大T(Telecom)”,见诸于中兴内部传阅的红头文件上。 “二八原则也适用于通信市场。全球有上百家运营商,但真正需求量大的只是那20%。抓住大公司和大国,就抓住了主流市场。“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在接受路透专访时称,目标为今年底在北美以外的市场成为全球前30家最大电信公司的设备供应商。 今年47岁的史立荣去年3月接任总裁,继承了中兴一贯的低调作风,过去一年多来鲜有出现在镁光灯下。作为中兴董事长兼创始人侯为贵退居幕後以来的第二任掌舵人,史立荣曾长期负责海外业务。1995年,他一人扛着设备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世界电信展,展位面积仅2平方米,被称为“中兴海外第一人”。 “大国是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大T是按公司规模划分。欧美、日本和金砖四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电信设备投资额高,而如果按公司规模衡量,全球约有30个大T。”中兴副总裁兼企业发展部部长赵云告诉路透。 中国电信市场几乎已被华为[HWT,UL]和中兴瓜分,单靠国内通信业增长已难以为继,若能打进国际主流电信市场,将使中兴打破增长的天花板。2010年,全球电信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共3,300亿美元,而排名前30家的运营商就占到74%。 与华为一样以深圳为大本营的中兴通讯,多年来以稳健姿态和相对保守的形象示人,其精干和强悍的一面却鲜为人知。 今年初,日本软银(SOFTBANK)召集华为、中兴、爱立信和诺西[NSN。UL]四家公司的代表讨论,提出由它们分别为软银建设500个预商用4G基站。然而仅过了数周事态就风云突变:日本另一家运营商NTT DoCoMo已宣布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推出LET服务,让软银倍感压力。2月份,软银CEO孙正义发出铁令:2011年底LTE必须商用,并要求每一家供应商尽快向提交执行方案。 LTE是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很多大型电信运营商把LTE看作4G的新标准,计划倾注大量资金打造更高速度的网络。 日本客户对产品质量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兴TDD产品线副总经理赵松璞对此早有领教。几年前,一位日本客户到中兴工厂参观,顺手拿起一个从流水线上完工的单板(电信设备组件),出人意外地从怀里掏出一个放大镜搁在上面仔细查看,后来才知道,他是在检查焊接过程中是否有微小的锡渣落在上面。“我们接受过很多欧洲运营商高标准的检验,只有日本客户是唯一拿着放大镜来的,对我们是一个很大挑战。“赵松璞说。面对这样严苛的标准,中兴用了相当一段时间进行改进。 而这一次,软银还向供应商提出了“微覆盖”的定制需求:一个LTE基站覆盖约100米。传统上,一个2G网络的基站覆盖范围是1公里左右。覆盖越小意味着干扰越大,对技术要求越高。软银的判断是,未来用户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单个基站覆盖的范围大,就意味着要支持更多的用户,每个用户能享受到的数据流量就越少。 高规格的产品性能和紧迫的施工时间,成了所有供应商面临的两大挑战。最後阶段,中兴和华为的代表“咬牙”承诺:可以在年底完成LET布网,爱立信和诺西被迫出局,它们原有的订单被中兴和华为平分,各自承建的基站数量由此前500个增至1,000个。 赵松璞在深圳接受路透访问时表示,软银一期2,000个LTE基站已完工并通过测试。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一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讲了个有关软银的故事:LTE基站建成後,心情大好的孙正义上街体验,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一句,大意是“今天是老夫最高兴的日子”。 软银首席战略顾问Tetsuzo Matsumoto本月在香港出席一个会议时透露,2012年软银将在日本全国布署1。2万LTE个基站,覆盖日本92%的人口。 “即使软银不急于推动年底商用LTE,而是留给四家供应商更多时间运作,可能也不会改变中兴入局的结果。“赵松璞说,在印度,中兴和当地最大的运营商--巴帝电信(Bharti Airtel)去年四季度进行LTE测试,爱立信和诺西也参与其中,但中兴已最先和巴帝签约。 “通过赢取软银和巴帝的订单,中兴显示了在4G/LTE市场的领导地位。中兴今后不太可能再需要通过压低利润率以赢取新客户。“美林美银在11月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兴已渗透至全球最大20家电信运营商中的过半,海外业务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电破产、摩托罗拉出售无线网络业务让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显得更为动荡。分析人士认为,爱立信在无线领域仍居领头羊地位,华为上升势头强劲已跃居第二,阿尔卡特-朗讯整体盈利能力下滑明显,作为和中兴规模最接近的诺西则面临毛利率低下、股权遭出售的风险。 光大证券分析师周励谦表示,通信设备业的竞争未见缓和迹象,未来寡头格局很有可能由三家左右的设备供应商占据75%-85%的份额。他并乐观预计,“凭借成本优势、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融资优势,中兴通讯将进入全球前三。” 另一个微妙之处在于,大型运营商不太可能“放任”爱立信和华为继续膨胀,而有动力去扶植一家能与其抗衡的厂商,中兴或为其最优选择,其在技术上可与华为、爱立信同台竞争,而中兴成本上的优势也是大T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史立荣亦并不讳言运营商的制衡策略。“我们过去的份额低一点,但运营商又觉得中兴的产品非常有竞争力,在采购的时候可能就会把我们的占有率向上提一提。从他们的角度看,供应商的多元化有助于进行风险控制、保持价格和技术的竞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