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自主 跳出低收入低投入创新陷阱

发布时间:2023-2-18 18:08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中国芯片
来源:未尽研究

一个曾经的芯片大国,要建成一条先进制程逻辑芯片的生产线,大概要用多久时间、花掉多少钱?

日本新成立的半导体公司Rapidus,试着给出了一个解答:5年,540亿美元。差不多每年110亿美元。

中国呢?按欧盟去年底发布的全球研发2500强企业,中国大陆的芯片企业入围了11家,它们在2021财年共投入研发支出22亿欧元,资本支出78亿欧元,折算下来,差不多接近110亿美元。

也就是说,中国十余家研发投入最大的芯片上市企业,一年的总投入,正好和日本一家去年成立的企业的预算持平。如果放眼全球,中国的芯片研发领先企业,数量占全球1/8,但一年的研发投入仅占全球的1/45,资本支出稍好一点,也仅占全球的1/16。

反倒是一直挥舞大棒,喊着本土优势要丢了的美国,39家芯片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80亿欧元,超过其他国家所有企业的总和;资本支出也达到了380亿欧元,接近全球1/3的水平。

1.jpg

“半导体即国家”

尽管政府下定决心开始砸钱,很多人并不看好日本重振芯片荣光的努力,包括日本自己。

2006年的时候,东芝、日立、瑞萨就曾构想成立新的代工企业,半年就失败了。当时,全球芯片产业链的分工已经初步确立,说着要另起炉灶,但走起步来,大家的调子并不一致。

这次被委以重任的Rapidus,去年刚刚成立,8家日本本土企业出资,公司名寓意“快”。该公司社长小池淳义表情严肃地说,日本已经落后了十到二十年。目前,日本自己能制造的最先进的芯片,出自瑞萨电子的40纳米工厂。

日经新闻戳破了谨慎乐观的气氛。它援引了出资企业高管的匿名评论,称“赤手空拳难以赢得国际竞争”,“只是给(日本)经济产业省面子”;一家材料企业的领导则直言“不可能取得成功”。

日本并非一无是处。日本的芯片产业一度超越美国,占全球一半市场以上,虽然此后被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阻击,逐步没落,退守于芯片制造设备与材料等领域,但消瘦下来的日本芯片产业,仍然为全球芯片产业提供了超过50%的关键材料和40%以上的设备。

这次也不再是单打独斗。日本加入了美国牵头的“Chip 4”芯片联盟。Rapidus先后与美国IBM合作,并拜访了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潜在合作对象。

芯片的地缘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日本担忧过多引入美国元素,最终会失去中国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半导体协会(SIA)最新报告显示,去年中国芯片市场达1800多亿美元,占全球5735亿销售额的30%左右。

截至目前,象征着“半导体即国家”的Rapidus,从铠侠、索尼、日本电气、软银、丰田、日本电装、日本电信及三菱UFJ等8家企业处,获得了总共73亿日元资金,约合0.55亿美元。去年至今,铠侠与索尼为各自芯片领域的市场化项目,分别准备了1万亿日元与9000亿日元。

日本政府为Rapidus补贴了700亿日元,是日本企业的10倍。同时,为了吸引台积电进驻熊本县,又花了7740亿日元,是Rapidus的10倍。

提前计划的产业政策,有成功也有失败,很多时候,市场会沿着车辙前进。

昂贵的独立自主

中国的底子远比日本薄弱。

如果嫁接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上,中芯国际可以实现14纳米工艺的量产,还被曝光已生产7纳米芯片。如果只剥离美国设备,即北京的“Non-A生产线”,就只能制造电路线宽为40纳米的落后几代的半导体。作为中国最领先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大部分收入来自45纳米级以上工艺。排名第二的华虹半导体大部分收入来自55纳米及以上工艺制造的芯片。

芯片自主背后是芯片设计软件、制造设备、关键材料与测试封装设备的自主。如果以订单金额计算,中国晶圆代工行业的前道设备国产化率普遍不足10%。对光刻机的突破,中国主要寄望于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它最先进的ArF产品仅支持90纳米光刻制程。

如果各环节都要另起炉灶,中国要对研发支出的总金额做好心理建设。从2012年到2021年,全球研发2500强中的所有中国芯片企业,研发支出增长了7倍,但至今仍是全球最低水平,甚至仅为美国企业10年前的1/10。目前,中国芯片企业的研发支出为全球的1/45,10年前的占比更低。

不考虑后发优势,中国芯片产业链要完全独立自主,就要补上这十年来的研发旧账,至少追加40倍于过去十年来全球研发总投入的金额。这还没算上修建厂房与购买设备的资本支出。而且,并非所有研发成果都能投入生产,最终的赢家和输家,取决于成本、功能和可量产性。

2.jpg

华为过去是中国半导体领域的领跑者,也是最早应对美国制裁的标杆。2021年发售的华为Mate40E,中国零部件占比增至57%,较此前Mate30的30%大幅上升。2022年,华为小型5G基站,美国零部件占比已降至1%,国产零部件升至55%。但这主要是设计方品牌,部分实际制造商不详。

华为正在着手重构中国半导体供应链。被美国制裁的福建晋华集成电路(JHICC),停摆几年后已悄然复工复产,外界认为华为是其神秘大客户;晋华工厂的对面,从事半导体封装业务的渠梁电子,正在推进工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大多数产品面向华为。

据海外媒体统计,近几年来,华为着手重构中国半导体供应链,包括合作方与地方政府投入,累计已达4000亿元人民币。中国需要更多华为,华为的努力也亟待市场验证。

日本深知本土企业共同进退的利弊。日本的制造设备供应商,如尼康和佳能,在其业务中最优先考虑日本的DRAM制造商,最辉煌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内部循环的高效,日本半导体和设备行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并行上升,而在当产业衰落时,它们也遵循同样路径,迅速跌落。

低收入低投入创新陷阱

华为面临很大的压力。由于技术与产品受限,华为的收入正在缩水。2021财年,华为营收6368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缩水了约2500亿元人民币。

尽管收入大幅缩水,华为没有削减研发支出。2021财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了1427 亿元,与上一年基本保持一致。得益于此,华为在全球研发2500强上的排名,从2020财年的全球第二,仅跌至2021财年的全球第四,被美国的Meta与微软反超。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前10家企业中,仅华为研发投入几乎0增长,其余增幅多数都在12%-20%之间。

这也是中国整个芯片产业的困境。在最新的全球研发2500强中,中国企业的收入较低,利润率垫底。企业研发强度(企业在研发上投入的金额占企业营收的比例)仅为4.7%,是日韩企业的1/2,美国企业的1/4。中国所有上市芯片企业的研发强度稍高,2022年上半年约为8%,仍低于全球同行。而美国芯片企业研发强度长期保持在20%左右,欧洲约为15%,中国台湾与日韩均在10%左右。

美国芯片企业则以较高的研发支出,产生了较高的营收与利润率,为进一步增加研发预算提供了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半导体产业一直是全球芯片销售的领头羊。美国非常警惕中国的追赶。美国预计,如果不对本土企业增加补贴,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从2021年的46%,下降到2030年的36%;同期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将从9%飙升至23%,也就是说美国失去的份额,几乎全部为中国所得。

3.jpg

中国芯片企业研发强度低,也与所处的供应链环节与发展阶段有关。中国芯片企业的资本开支强度,要高于美国与欧盟,说明最近在代工制造领域的投入较大。但即使如此,与更擅长代工制造的中国台湾与韩国,研发强度要显著高于中国企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的理事长魏少军,去年底就芯片设计环节,给出了更多解读。他认为中国芯片设计前十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作了过多的尝试;还未做强,大企业病就已经浮现;管理层不稳定,政策不连贯。这都会影响长周期的研发。

此外,芯片产业的市场化成色不足。2022年,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总数达到了3243家,比上一年增加了400多家,其中,超过80%的企业,员工数量少于100人。这些夹缝中生存的小微企业,总也长不大,很多并非诞生于市场机制,“活得非常痛苦,就是不愿意被整合”,扮演着继续抢政府补贴与挖行业资源的“搅局的角色”。

衰落的日本半导体业,也有同样的问题。除了活跃在舞台上的知名企业,目前,日本各地有大约80家不知名的上一代技术的半导体中小工厂。在解决半导体短缺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倾注了470亿日元补贴,结果为这些企业续了命。它们仍然没有未来。

硅幕割裂全球创新

砸钱只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能够加速本土创新。但硅幕正在落下,脱钩仍在继续,甚至可能从技术脱钩演变为产品脱钩。这将撕裂全球创新体系。

据外媒报道,拜登政府正考虑不再向华为的美国供应商发放许可证,以彻底断绝华为进口任何美国产品。

美国已经迫使荷兰和日本就范,控制向中国出售半导体生产设备。在协议生效之前,日本与荷兰企业,都在抓紧向中国出口关键设备。东京电子的营收目标下调了近 25%。

半导体制造商和设备供应商都将是输家,最大的输家是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创新。芯片制造商涉足下一代工艺,需要新的设备与工具。设备供应商承担了大部分研发投入与风险,需要芯片制造商共同承担。但随着摩尔定律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研发新设备越来越难,而在硅幕之下,采购新设备的客户越来越少,创新体系正在瓦解。连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看不下去,声明过度控制有可能损害美国的工业基础。

如果市场完全脱钩,那么如今这种程度的规模效应就不复存在,供应链效率就会大幅下降,产品成本就会大幅上升。如果全球市场一分二,双方又都要实现规模制造,就很容易出现产品过剩。美国正在寻求本土制造的许多商品,都面临供过于求的风险,包括芯片和光伏。

存储芯片正在经历着一场溃败。韩国SK海力士公司警告说,行业低迷已是十多年来最严重,还将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加深。英特尔最近一个季度收入同比下降了32%,高通的半导体业务(QCT)利润下降了30%。泛林宣布全球裁员7%,中国大陆仍是泛林的第一大市场,但环比下滑近17%。削减研发投入,不利于长期创新;继续追求资本支出,则会加剧未来的过剩。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行业,都在追求“自主创新”,又都在提防别人卡脖子。今年,中国台湾决定为本土芯片公司提供25%的研发成本税收抵免。日本半导体国产化补贴达到了2万亿日元。《欧洲芯片法案》以压倒性的投票获得通过,目标到2030年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有统计称,全球向世界各地的芯片制造商提供的补贴,加起来已经占到了它们年营收的60%。芯片战已经让市场进入畸形。

脱钩加剧,叠加过剩危机,中国芯片企业跳出低收入低投入的创新陷阱,将长期依赖产业政策的支持,但远不再是砸钱那么简单了。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1091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