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H2)呼吸监视器,用于检测胃肠道疾病

发布时间:2022-4-13 10:51    发布者:ofweekmall
在中国,胃肠道问题很普遍,可以说90%的人一生中都会经历胃肠道疾病。而近几年,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也很火热,市面上的肠道菌群相关产品非常多,但是肠道菌群就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终极钥匙吗?
来自消化系统一个潜在的威胁,就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英文名SIBO(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又称小肠淤积综合征、小肠污染综合征或盲袢综合征。是指小肠内菌群数量或菌群种类改变。它被认为是可能存在多年而不会引起明显症状的病症,但是它却和慢性消化问题有关。

正常肠道菌群如何引起SIBO?
小肠是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胃接收食物,将其与胃酸和消化液混合,然后将其变成干净的浆液,推进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三个部分,营养物质被吸收到体内。垃圾被倾倒在大肠或结肠中,在那里水被吸收,粪便变得更加坚实并从体内排出。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小肠内应该只有少量的微生物:10³个/毫升,主要是乳酸杆菌、念珠菌和梭状芽孢杆菌。但如果遇到某种原因(如使用抗生素、胃酸分泌减少,肠动力不足等),小肠内的细菌数量会大大增加,造成小肠内的异常发酵,发酵产物(酸和气)造成腹痛和腹胀,同时破坏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甚至发生肠漏;此外,小肠将物质转移到结肠的速度降低。结肠不像小肠一样干净,粪便进入小肠的回流或回流可以使结肠细菌定植。
可能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原因:
  • 小肠的蠕动能力降低:由过量的饮食糖,慢性压力以及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和硬皮病等疾病引起。
  • Hypochlorhydria: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分泌的胃酸量会下降。如果胃酸较少,细菌更容易增殖。过量使用抗酸剂也被认为会导致细菌过度生长。
  • 小肠的结构异常:胃旁路手术,小肠憩室,盲环,肠梗阻和克罗恩病瘘是可能与细菌过度生长有关的一些结构因素。
  •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免疫缺陷,压力,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抗生素和避孕药,膳食纤维不足和胰酶缺乏症。
人体自身不会产生甲烷和氢气。呼出气中甲烷和氢气的来源是胃肠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因此,通过检查呼出气中甲烷和氢气的变化可以了解胃肠道细菌的多少和部位。临床检测过程中,通过患者服用底物乳果糖或葡萄糖被肠道内的细菌酵解产生氢气和甲烷气体,这些细菌代谢产物通过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最终通过肺泡呼出,所以检测呼出气体当中氢气和甲烷的含量可以判定下消化道过程每个部位是不是存在细菌的过度生长及量化指标,依据目前全世界制定的诊断标准-罗马共识和北美共识,由系统自动判定是否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亦称小肠污染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消化疾病,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大肠癌、二型糖尿病(T2DM)、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2020年3月更名为MAFLD)有重要关系,是上述疾病的加重因素和诱发因素,但是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一直是临床检测的盲点。传统小肠液培养技术,因为可重复性较差,诊断价值并不高,所以使用甲烷氢呼气试验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全球临床采用的金标准技术,在PUBMED医学文献检索平台可以检索到使用美国Quintron甲烷氢呼气技术发表的数千篇医学文献,该技术广泛使用在消化内科、肝病科、体检科和内分泌科。
一种氢(H2)呼吸监视器(氢呼气检测仪),用于测量过期呼吸中的氢水平。 它可用于检测胃肠道疾病,如食物吸收不良、糖不耐受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SIBO),以无创性、对患者友好的方式。氢(H2)呼吸监视器(氢呼气检测仪)可在一次会话中对多达 10 名患者进行自动检测。 它可以在没有任何启动时间的情况下使用,提供即时结果,并内置建议的测试协议和警报,更易于使用。氢(H2)呼吸监视器(氢呼气检测仪)中氢气传感器,工采网建议采用氢气传感器H2-AF和氢气传感器 TGS2615-E00。氢气传感器H2-AF主要参数 :过载:5000ppm ,响应时间:< 100s ,尺寸:Φ20.2×16.5 ,氢气检测范围:0-2000ppm,灵敏度:12 to 18 nA/ppm 氢气传感器H2-AF典型应用: 氢气气体变送器,各种氢气检测场合。其中氢气传感器TGS2615-E00 特点:带有增强选择性的过滤层,低功耗,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应用电路简单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87493-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