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接口的来龙去脉1

发布时间:2011-10-20 11:05    发布者:yulzhu
关键词: 充电
充电科普系列文章,希望可以找到一些过去的线索。   

写这个主题可能比较有趣,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认知。充电接口是曾经热议的话题,目前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确定的阶段了,可以写写其中的故事。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先要把一个重要的出处交代一下:WIKI_IEC 62196。

目前的三份接口分别为:

Type 1: SAE J1772-2009

1.jpg

按照WIKI_SAE1772的说法,SAE1772全面的覆盖了(general physical,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尺寸、电气、通信协议『这个可能使用Control Pilot更为合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EC61851』和性能要求。 1772的工作源自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CARB),2001年由供应商Avcon开发第一代传导接口,最大的传输功率为6.6KW。

2.jpg

在电池技术发展的同时,充电功率的提高也在日程上。日本供应商Yazaki的北美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经过认证的最大电流为30A。而1772法规需求为80A,这可能在未来存在一些疑问。

Type 2: VDE-AR-E 2623-2-2

当前的插头是Mennekes在"CEEplus"系列(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jpg

被替代者为Marechal的四眼插头

4.jpg

在这个过程中,VW、戴姆勒和RWE起到了关键的推手作用,E-mobility项目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验证。DKE/VDE的标准化过程,直接把这个标准推向了前台。

Type 3: EV Plug Alliance

5.jpg

我一直以为是意大利人搞得,现在发现原来是法国 (Schneider Electric, Legrand) 和意大利 (Scame)联合的产物。后来联盟不断扩大,现在的样子:

6.jpg

关于三种的采用:

1.在欧洲

第一届ACEA (June 2010)排除了Type 1接口,这是因为欧洲三相电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的问题是,类型2和类型3到底使用哪个? 技术层面的比较,在具体对比的时候,在后面的博文中介绍。

第二届ACEA看上去偏向于类型2,特别是在考虑直流扩展方面的因素时候,相信在未来的IEC讨论中会有体现。

2.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其他地区

毫无疑问的Type1,在戴姆勒的某位工程师的PPT之中有关于Type2在上述地区的应用,不过这样的设计不太被接受。

7.png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794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iscover浏览资源
  • Dev Tool Bits——使用条件软件断点宏来节省时间和空间
  • Dev Tool Bits——使用DVRT协议查看项目中的数据
  • Dev Tool Bits——使用MPLAB® Data Visualizer进行功率监视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