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大诠鼎集团推出基于Qualcomm QCC5141 Adaptive ANC自适应主动降噪的蓝牙耳机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1-4-6 10:58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QCC5141 , 主动降噪 , AANC , 蓝牙耳机
大联大旗下诠鼎推出基于高通(Qualcomm)QCC5141 Adaptive ANC自适应主动降噪(AANC)的蓝牙耳机解决方案。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ANC主动降噪的需求逐年增加,耳机制造商利用ANC降噪功能打造差异化产品已成大势所趋。但是由于耳塞的入耳方式或贴合度的不同,制造商往往很难提供一致的主动降噪性能。由大联大诠鼎基于Qualcomm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打造的蓝牙耳机解决方案可帮助客户为消费者提供始终如一的性能水平和出色音质。其可通过调整性能来适应耳塞贴合用户耳朵的方式,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以及听觉体验。

image001.jpg
图示1-大联大诠鼎推出基于Qualcomm的AANC蓝牙耳机解决方案的实体图

在传统的(FF)模式下(静态ANC),ANC技术可根据输入信号进行滤波以产生抗噪声。假设一次和二次声路是静态的并且事先知道,在耳机ANC场景中是固定的,静态ANC可以获得最佳性能。但这要求耳机密闭性较强,长时间佩戴会对耳朵产生很大的压迫感。

一般耳机ANC场景是不固定的。听筒声学主要和次要路径的变化取决于耳机设备的位置以及设备和耳朵之间的压力。而在AANC中增加了一个额外的自适应算法,该算法接收噪声输入信号和误差信号,并根据主、次路径的变化计算出最优滤波器值。传统的FF-ANC只需要输入信号,而自适应算法也需要误差信号。这种自适应抗噪声信号为噪声消除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image002.jpg
图示2-Static ANC与Adaptive ANC的区别

基于Qualcomm QCC5141 Adaptive ANC自适应主动降噪(AANC)的蓝牙耳机解决方案特点:

        减压解负,舒适度高
Qualcomm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能够降低耳塞对于紧密贴合的需求,给用户更舒适的入耳感觉。其可根据贴合紧密度和透传程度实时、动态地调整性能,而无论使用耳塞的方式或位置如何。

        无缝切换,自动调整
Qualcomm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将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无缝切换体验。这意味着用户从盒子中取出耳塞开始,即可享受出色的音频效果,而无需进行适配测试,自我校准或尝试多套耳塞。不仅如此,该技术能够在耳塞的所有工作模式中运行,并且支持用户在切换模式时同时工作。

        集成度高,开发灵活
Qualcomm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可作为参考设计解决方案,帮助耳机制造商更快地开发产品。针对希望能够提供差异化体验的客户,可以利用API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从而打造独一无二的Qualcomm自适应主动降噪体验。目前,Qualcomm最新蓝牙音频SoC QCC514x系列已支持Qualcomm自适应主动降噪技术。Qualcomm QCC514x专为满足真无线音频体验需求而打造,集成了对语音助手、顶级无线音质、持久续航等诸多特性的支持。

image003.jpg
图示3-大联大诠鼎推出基于Qualcomm的AANC蓝牙耳机解决方案方块图

核心技术优势:
        支持Bluetooth 5.2规范,连接更稳定,延时更小;
        支持Qualcomm新一代TWS技术:Qualcomm TrueWireless Mirroring技术;
        支持Qualcomm APTX Adaptive,APTX-HD,APTX-LL;
        体积小,可适用于入耳式的TWS耳机产品;
        比QCC3020/512x更低的功耗;
        支持Qualcomm aptX和aptX HD Audio;
        集成Qualcomm ANC降噪功能,不仅支持FF/FB/Hybrid ANC,还支持AANC,降噪效果更好。

方案规格:
        4.377x4.263x0.57mm WLCSP封装;
        32‑bit Kalimba 音频DSP
        支持BT5.2以及2Mbps BLE;
        内部充电管理;
        内置PMU管理单元,节省外部器件,支持UART、I2C/SPI、USB 2.0接口;
        CPU Max Speed 80MHz 32bit,DSP Max Frequency:2x120MHz;
        支持最高96KHz采样率ADC和最高384KHz采样率DAC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764076-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