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上的猪” 2019北京智能家居展

发布时间:2018-12-17 09:16    发布者:fangjun123
关键词: 智能家居 , 智能语音 , 智能硬件
2014年以来,各大厂商开始开始密集布局智能家居,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智能家居品牌迅速崛起,推动智能家居行业进入一个爆发期。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从而实现了智能家居控制形式的不断升级。在2018年举办的cee智能家居展上,三星SDS、小普未来、联想阳光雨露,平安智慧城、中国航天等行业巨头纷纷布局智能家居,2019年智能家居产业将进入急速发展期,据悉2019CEE北京智能家居展将于6月28-30日继续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届时数千件新品集中亮相,全方位展示整个智慧生活生态链。
智能化初级:终端控制
很多智能家居企业认为,产品智能化的基础条件,是由手动控制转变为终端控制。智能手机的出现,被看做是最合适的控制终端。因此,他们让产品加上手机控制,以此作为智能家居产品进行销售。例如,空调加上手机变为智能空调,电视加上手机变为智能电视等等。
对于很多产品来说,有手机控制却未必比没有手机控制更智能。很多时候,我们强求用户通过手机控制家电,反而会让用户为智能所累。这也说明用户不满足于终端控制,渴望更加简便、智能的控制方式。
解放双手:语音控制
为了满足用户解放双手的需求,语音控制作为人类最自然的交互控制方式,在智能家居行业中逐渐爆发。随着搭载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Echo的问世,智能音箱被看作是智能家居的入口。谷歌的Google Home、苹果的Home Pod、微软的Invoke,国外的几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智能音箱。国内的智能家居企业也早已开始布局,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以及嘟嘟E家的嘟嘟智能语音管家,都是智能家居控制方式往语音控制上转移的体现。
智能音箱作为语音交互的一个载体,让语音控制家电成为可能。用户只需说出命令,即可操作家庭电器的开关。现有的语音交互技术,还可以实现语音点歌、生活信息查询、幼教和闲聊等功能,基本上能够满足用户家庭生活的必要场景。
从手机控制到语音控制,是科技发展的成果,也是用户对于智能化生活的期望,对于智能家居行业来说,更是人类向AI(即人工智能)迈进的必要过程。语音交互技术,让机器靠近人,让AI成为一种可能。
产品无感化:感应式控制
理想化智能家居的下一阶段,是智能产品的感应化控制。智能产品能够感应用户的状态,从而对设备做出调整,免去用户手动操作的烦恼。如窗户能感应到雨水而自动关闭,洗衣机能根据衣服的材质选择适合的洗涤模式等等。
从语音控制到感应式控制,表明智能家居的进化之路,要求智能产品尽力做到无感化,宛如空气般存在。现今智能家居市场中已有少数智能产品实现了感应式控制,如人来即亮,人走即灭的智能感应筒灯,而大部分产品仍未到达感应式控制的阶段。
智能感应筒灯,人来即亮,人走即灭
真正的智能化:系统自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是智能家居进化的必经之路。感应式控制虽然有极高的智能程度,但是仍属于被动化控制,只有智能家居实现主动自动化后,才能给用户带来真正智能化的感受。国内目前已经有厂商尝试性地实现智能家居系统自主学习,比如带着手环靠近电视,电视会识别到人体靠得太近,从而自动降低屏幕亮度或者暂时性将屏幕背光关闭,以达到保护人眼的目的。
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往往需要接入大量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等。通过检测人体的活动、身体的指标以及环境的变化等,家电主动学习并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并对此进行自我调整和进化。可以说,未来的智能家居其实是由传感器组成的。
从终端控制到系统自学习,智能家居行业在飞速地前进。据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家居的整体规模将增长至500亿美元。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行业发展,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提及,再到大批资本的青睐,智能家居行业正迎来历史机遇。
嘟嘟E家智能家居产品
截至目前,参照系优质企业数据库共收录智能家居行业相关企业827家,房慧科技正是其中的一员。凭借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实力,房慧科技打造了嘟嘟智能家居、嘟嘟智慧社区两大旗舰系统与智能硬件设备,并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通力合作,已经成功实现了旗下全部智能产品的语音控制。有了房慧的加入,必能为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之路再添助力,实现智能家居的普及和落地。
2019年6月28日北京亦创国际会展我们不见不散!
<<<会务联络:
展览事宜:010-8639-0803分机813        
会务联络:方骏 137-1682-1165(同微信)
企业  QQ:285-363-0955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58583-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