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市场风云变幻,研发正向中国转移

发布时间:2018-8-6 11:54    发布者:chinco
关键词: 汽车电子 , 研发
作为新兴产业,汽车电子产业是建立在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产业基础之上的。汽车电子产业链由上游车用半导体与IC企业、中游汽车电子系统厂商、下游整车厂(OEM/ODM)与维修厂(AM/OES)组成。其中上游主要是传统半导体厂,中游前10家多由欧、美、日大厂占据,深圳航盛是唯一营业收入排名进入前10名的中国厂商,而下游前装市场则是整车厂。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转移过程不断深化,中国及亚太地区汽车产量全球占比持续提升。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仍是产能转移的根基。汽车电子研发也逐步向中国转移。

        自主品牌配套率提升
        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我国自主品牌整车配套率提升。

        我国汽车电子制造企业近3000家,其中外资企业数占19.8%,本土企业数占80.2%。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中,外资企业占67.7%,本土企业占32.3%。目前,我国汽车电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能力处于较低层次,配套集中在汽车电子零部件的中低端市场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汽车电子本土企业营销在10亿元以上的不足20家。近年来,部分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主创新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上有了提高,扩大了在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中的配套率,部分汽车电子产品开始在中档汽车中配套。中高档轿车用的动力总成控制、电控装置、关键传感器、执行器、总线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汽车配套的高门槛条件,本土企业把握机遇能力备受考验,尤其是要进入主流合资品牌整车配套任重而道远。

        传统汽车电子供应链相对稳定,因为不少专业汽车电子厂都是从整车厂独立出来的,他们不仅有频繁的业务关系,更有血缘和资本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整车企业和汽车电子供应商成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共赢的战略合作联盟关系。

        跨国汽车电子企业进入中国的时间晚于跨国整车企业,但同样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一是跨国汽车电子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不是单纯追求市场扩张,而是与中国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二是由于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仍处于跟随阶段,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产品已经相对成熟,我国企业在取得进步时跨国企业往往利用其价格优势进行打压。

        产业布局集中三大区域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三大区域。

        一是以江浙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电子产业集群。由于其传统产业在全球有重要生产基地和大规模的配套以及供应体系,因此在汽车电子行业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做汽车电子传感器和执行器方面。

        二是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该地区一些家电和IT企业纷纷涉足汽车电子领域,利用本身在电子方面的传统优势,以车载液晶电视为突破口,发展低附加值的车载电子装置,奠定了在汽车电子行业的区域优势。

        三是以北京和天津为主的环渤海产业带。该区域的整车企业会带出新的汽车电子产业群,带动了天津等周边城市一批汽车电子研发企业发展起来。

        这些区域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整车制造业的带动,形成汽车电子和整车的良性发展关系。此外,以大连、沈阳和长春为主的东北产业集群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汽车电子企业。而武汉、西安、重庆和成都等城市的汽车电子产业也逐渐成长起来。
        新能源和智能化成趋势
        新能源和智能化趋势为产业链带来新增市场。

        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行业联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搭建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拥有完整的产业合作链条和市场服务体系;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汽车电子标准工作委员会对汽车电子行业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和推广,以及指导产业发展、规范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汽车电子基础软件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联盟推动符合自主整车企业需求的电控单元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及产品的研制,能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在汽车电子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未来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结构性变迁可能带来数千亿元的市场空间。相对消费电子市场,汽车电子门槛更高、单机价值量亦更大,而新能源和智能化趋势则给电子产业链带来新增市场,中国电子厂商亦在逐步崛起,加速进口替代。坚持“统筹协调、创新发展、需求牵引、有序推进、安全可控”的原则,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定会迎来发展新高峰。
文章来源:与非网
深圳奥立科www.aureke.com/,www.aureke.1688.com/;深圳辰驰电子www.chinco.co/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54366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为何选择集成电平转换?
  • 5分钟详解定时器/计数器E和波形扩展!
  • 基于CEC1712实现的处理器SPI FLASH固件安全弹性方案培训教程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2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