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详解新推出的ARM架构Stellaris MCU和Sitara MPU

发布时间:2009-10-22 13:43    发布者:老郭
关键词: arm , MCU , MPU , Sitaris , 架构
本帖最后由 老郭 于 2009-10-22 14:10 编辑

昨日,德州仪器(TI)宣布,该公司一举推出30多款全新ARM器件。这是继TI收购ARM Cortex-M3厂商Luminary公司以后的在ARM架构处理器开发方面的一个大动作。TI中国区ASP业务拓展及应用总监李检先生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向媒体介绍此次TI产品发布的详细情况。

李检介绍说,ARM处理器在嵌入式领域市场增长迅速,尤其在工业和医疗电子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7.8%和65.4%。实际上,TI是早在1993年就获得了首款ARM内核许可证,并与1995年推出首款单芯片DSP/ARM数字基带产品。其后,TI先后推出用于数字视频的ARM9的达芬奇处理器、车载应用的ARM Cortex-R4单片机TMS570系列和基于Cortex A8的高性能OMAP系列处理器。加上Luminary Cortex-M3的引入,TI现在提供从最低1美元起直到速度超过1GHz的多种ARM产品,基于ARM技术的产品出货量已经超过50亿颗。

arm-products.jpg
图:TI的ARM产品阵营

现在,TI的嵌入式处理器产品更加丰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TI的绝对优势产品。李检说,TI致力于使DSP编程越来越容易,TI网站上提供许多开源代码供用户免费下载。然而,相对来说,更多的人对ARM比较熟悉。ARM公司今年来的推广普及工作效果显著,很多人更愿意采用ARM架构的处理器。此次TI公司推出的Cortex-M3 MCU和Cortex-A8 MPU就是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在MCU方面,TI的超低功耗MSP430系列已经非常成功,性能超过竞争的8位单片机,成本上也与8位机相当。TI原有的C2000系列的特点是实时处理能力超群,其模拟接口速度快、精密度高,在特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这样,基于Cortex-M3的Stellaris系列MCU与TI原有的MSP430、C2000共同组成了TI丰富的MCU产品阵营。Cortex-M3 MCU的优势是通信接口完善(具备以太网PHY、USB等),以及内存速度快,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读写。

product-line.jpg
图:TI的嵌入式处理器阵营

李检介绍说,新推出的Sitara系列MPU是从TI原有的OMAP处理器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产品,其中包括ARM9内核和Cortex-A8内核的产品,具有高性能、低功耗和低BOM等综合优势。Cortex-A8器件性能最高,甚至可以作为上网本处理器使用。在相同主频下,Cortex-A8的速度是ARM9的两倍。该系列支持实时操作系统,如Linux和Windows Embedded CE。另外,该系列MPU具有低功耗的特点,以不足1W的功耗实现1000 Dhrystone MIPS的性能。李检说,此次推出的两款AM35产品的功耗不到500mW。

sitara_AM3517_AM3535.jpg
图:刚刚推出的两款高性能Cortex-A8 Sitara MPU

Sitara系列非常适合工业和销售点应用。例如,智能电网要求处理器具备通信接口,现代机床要求的控制精度越来越高,因而处理器的主频必须要高。销售点终端的趋势是三维显示,以方便地查询商品的位置,所以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也更高。这些都是Sitara系列MPU能够胜任的。

AM3517-AM3505.jpg
图:两款高性能Cortex-A8 Sitara MPU框图

软件方面,TI为Stellaris MCU和Sitara MPU提供免NRE、免专利费的支持。开发平台方面,TI提供官方开发板。用于Stellaris的评估套件介于49到109美元之间,用于Sitaris的评估板起价149美元。李检介绍说,国内有第三方提供的简化Stellaris套件低至25美元。

EVL.jpg
图:已经推出的Sitara MPU之AM3517芯片评估板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858-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wangkj 发表于 2009-10-22 14:48:53
arm 的动作太慢了,如果按照这个速度,5年后非挂不可。
ddr2现在都快退市了,基于这个的ipcore才开始量产。
等这个芯片量产了,ddr2的价格估计也上来太多了。
现在的主流都是ddr3了,估计arm刚开始研发吧?
转化到产品,4-5年之后,估计那时候是ddr5的天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PIC18-Q71系列MCU概述
  • 基于CEC1712实现的处理器SPI FLASH固件安全弹性方案培训教程
  • 为何选择集成电平转换?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2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