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制造,NXP推出兼具MCU与MPU优点的跨界处理器I.MX RT

发布时间:2017-6-23 15:02    发布者:eechina
关键词: 跨界处理器 , 嵌入式处理器 , i.MX
采用MPU架构,搭载ARM Cortex-M7内核,频率达到600MHz

在收购飞思卡尔之后,恩智浦半导体NXP)成为了全球最大的MCU厂商。与其他MCU厂商不同的是,恩智浦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最快,取得的效果也很好。

在22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恩智浦资深副总裁兼微控制器业务线总经理Geoff Lees先生介绍说,中国的MCU/MPU市场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总体数值的两倍,恩智浦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实际上,业内其他厂商的情况也很类似。例如,意法半导体更是凭借其在快速增长的中国MCU市场取得的巨大成功,跃居全球MCU厂商排名前列。

然而,似乎没有别的厂商像恩智浦这样重视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行动。从2014年开始,恩智浦开始启动为中国市场定义、在中国设计、在中国生产的中国制造策略。现在,恩智浦在中国拥有7000名员工,在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和深圳设有研发部门。其中,苏州的设计中心在过去的5年里增加了600名员工,天津的测试工程部门有400个工程师,其中一半从事MCU测试工作。恩智浦雇用大量的中国研发人员不仅增加了中国人的就业机会,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并拉动了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健康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欢迎这样的国际企业前来投资,而不像有些企业只想把钱赚走而不留下一点核心技术。

Lees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市场,中国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与欧美客户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中国客户不希望他们的MCU里配置一些看起来很好但并不实用的功能,而更希望把芯片价格做得更低。他说,在中国制造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成本更低,而是因为中国的工程师更懂得中国客户的需求,可以设计制造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恩智浦于2014年发布、由苏州设计中心开发的KE1X MCU。该产品原本是针对中国家电市场设计,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抗静电功能。后来,欧美的一些著名家电厂商也看中了这个特色,也采用了这款芯片。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款在中国定义、中国设计并且在中国的中芯国际代工厂生产的产品。这个产品非常特殊,所以有必要做一点点铺垫。

我们知道,MCU是微控制器,MPU是应用处理器。MCU功能全面,功耗低,运行实时操作系统,而MPU则运行LinuxAndroid操作系统,性能更加强大。如今,随着物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功能丰富、功耗较低而且性能强大的产品,也就是最好兼具MCU和MPU的优点。为此,恩智浦推出了跨界处理器i.MX RT。

从命名上来看,i.MX本是恩智浦基于ARM Cortex-A内核的应用处理器,而RT则是Real-Time(实时)的意思,是MCU的特色。从实际产品上来看,i.MX RT是一款基于i.MX 6ULL应用处理器架构、搭载ARM Cortex-M7微控制器内核的跨界产品。

imxrt.jpg

这款芯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主频可以达到600MHz,在Cortex-M7产品中遥遥领先。据Lees先生介绍,Cortex-M7内核的频率还有提升空间,最高可以达到1GHz。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芯片的其售价仅3美元,可以支持更多种类的应用。据恩智浦半导体微控制器产品线全球资深产品经理曾劲涛介绍,恩智浦在未来几年里还会推出更多的i.MX RT家族产品,或者性能更高,或者价格更便宜。

rtblock.jpg

要了解更多关于i.MX RT的特色,请参阅曾劲涛的i.MX RT 系列—应用处理器与MCU 的融合一文,以及白皮书跨界嵌入式处理器 — 填补高性能与易用性之间的空白

在发布会上,Lees先生还介绍了半导体工艺的一个重要趋势:FD-SOI将更加流行。与高性能的FinFET工艺相比,FD-SOI的复杂程度低,而且更容易集成射频和混合信号功能,更适合功能丰富、低功耗、低成本的物联网芯片的生产。他说,恩智浦将一半的MCU、MPU和物联网投资集中于FD-SOI工艺,今后三五年后80%的产品都会采用该工艺制造。目前FD-SOI工艺的主流线宽为28nm,18nm工艺已经公布,未来则会演进到12nm节点。这与格芯(GLOBALFOUNDRIES)的观点一致。格芯已经在成都兴建300mm晶圆22nm FD-SOI半导体代工厂,两年后将实现量产。据传中芯国际等本土代工厂也已经储备了FD-SOI工艺技术。有了这些基础,恩智浦的中国制造方略大有可为。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52591-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