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下一代企业网的核心:V2oIP和NGeN

发布时间:2010-7-21 16:26    发布者:vinda
关键词: NGeN , V2oIP , 企业网
今天,通信产品正处在一个从成长到成熟的转型时代,“融合”和“分裂”这两股对立统一的强大原动力正推动通信产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企业网未来会如何发展呢?
  
作为网络行业领头羊,华为3Com公司以自己的理解勾勒了企业网的发展蓝图。2005年初,华为3Com公司语音视讯产品线经理王巍介绍了华为3Com所描绘的下一代企业网。  
  
王巍认为,“融合”与“分裂”奠定了“下一代企业网络NGeN”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因。今天的华为3Com正在推动下一代企业网的发展,其核心就是V2oIP和NGeN。  
  
NGeN:下一代企业网  
  
NGeN即Next Generation enterprise Network,意为下一代企业网。王巍表示,这里的企业网并不仅仅是企业,也包括行业,更恰当表达应该是Next Generation Intranet。  
  
当然,NGeN的终极形态与结构还无法在当前就描述得非常完整和清晰,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演进与革命并存、量变与质变交织的网络发展过程。而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主旋律就是“基础业务特征的设备级融合”和“行业业务特征的方案级分裂”。  
  
基础业务特征的设备级融合  
  
“基础业务特征的设备级融合”的发展结果,就是形成集合通信网络。要理解集合通信,就必须理解清楚一些概念:  
  
1.VoIP之一:VoIP就是“Voice over IP”。它可以使得语音业务更廉价、更灵活、更易于存储和检索、更易于多点之间的交互。  
  
2.VoIP之二:VoIP就是“Video over IP”,Video可以数字化,可以和IP融合,使得Video这种媒体可以和语音一样与数据技术融合,可以和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融合。  
  
3.V2oIP:V2oIP就是“Voice & Video over IP”。语音和视讯作为多媒体业务,最终必然融为一体。  
  
4.V2oIP:V2oIP就是“多维度的V2oIP”,即多媒体终端、网络、服务器和存储等四大类构件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对各种媒体承载和处理的业务模式。  
  
5.多媒体融合:从VoIP到V2oIP再到V2oIP的融合过程就叫多媒体融合。  
  
6.可控网络:可控网络就是可以根据业务进行控制,提供点到点服务的网络。它集成“IP信令、QoS、IP智能网、组播、安全、IPv6、网管”等多个领域的网络控制技术,最终可达到“业务自感知、网络自适应”。  
  
7.立体网络:V2oIP融入数据通信网络特性,数据通信网络融入多媒体特性,V2oIP业务能够和数据业务一同在高品质的自感知和自适应网络上承载形成多种技术交融而成的多业务网络,就是立体网络。  
  
8.交互控制:多媒体信息能够被承载,并不意味着多媒体信息能够真正地被不同地点、跨越时空的人们随意交互从而协作办公。真正实现统一协作办公,必须要新的终端、新的软件和媒体交换机之间进行配合才能实现。  
  
9.集合通信:立体网络和交互控制相互配合,共同支撑集数据、语音和视频为一体的统一协作的通信模式,就是集合通信。  
  
综上所述,从“VoIP之一”到“集合通信”,彼此之间环环相扣,其核心都是多种技术、多种媒体、多种设备甚至多种网络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融合在推动进步,这就是“基础业务的设备级融合”。  
  
针对行业业务特征的方案级分裂  
  
王巍表示,集合通信就好比一个自助餐厅。但是,网络的复杂性导致必须有专业人士为各行各业精心打造网络和挑选、定制业务。这就是根据行业业务特征来细分具体方案。例如,华为3Com就专门为公安体系推出了“金盾工程之警视通集合通信系统”。不仅仅公安,其他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特殊的行业特征和需求。  
  
王巍认为,NGeN不是一个方案,而是许多针对具体行业的、对行业业务特征有具体实现的集合通信网络方案。集合通信只是一个网络基础,融合了多种技术和基础业务;NGeN是集合通信在细分行业的具体实现方式,体现了具体行业的特征。  
  
NGeN不是一日建成的,它需要分阶段付诸实施。向NGeN进步的轨迹必然从数据通信网络开始,将可控网络变成能感知业务的网络。今天,华为3Com的语音视讯产品所构建的独立产品形态也正朝着V2oIP的方向迅猛整合,进而为用户提供集合通信的解决方案。未来,华为3Com还将持续进行行业细分,将自己的理解能力建立在对各个行业的日程业务流程的理解基础之上,灵活的组合,特定的开发,努力为行业用户提供最契合的NGeN方案。  
  
现在,企业网络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正是当前业界思考的问题。现在,华为3Com向我们描绘了他们眼中的下一代企业网。不管未来的企业网到底如何发展,至少在2005年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希望。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586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为何选择集成电平转换?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2
  • 5分钟详解定时器/计数器E和波形扩展!
  • 了解一下Microchip强大的PIC18-Q24 MCU系列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