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除法器的设计及仿真验证

发布时间:2014-12-15 11:39    发布者:designapp
关键词: 模拟除法器 , 第二代电流传输器 , CMOS工艺

        模拟除法器是一种能实现两个模拟量相除的电子器件。目前不仅应用于模拟运算方面,而且已扩展到无线通讯、电视广播、人工神经网路、机器人控制技术等领域。此外,模拟除法器在模糊控制和测量仪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器件。
本文设计了一种模拟除法器,在分析讨论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CSMC0.5umCMOS工艺,对电路进行了Cadence Spectre 模拟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
1 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图1 CCII 电路结构


模拟除法器由单电源+5V供电,主要由两部分电路构成。第一部分为第二代电流传输器CCII,图1 为CMOS CII电路。晶体管M3和M4 组成一个差分放大器,放大器的输出经过晶体管M8 传输到Y端,而晶体管M1 和M2构成的电流镜则是差分放大器的有源负载。假设晶体管M1 与M2、M3 与M4、M9与M10 是匹配的,晶体管M5、M6、M7 和M11 组成偏置电流镜,分别为三个支路提供偏置电流,且I7=I11。晶体管M1、M2 组成的电流镜迫使晶体管M3 和M4的漏源电流相等,于是有Vgs3=Vgs4,又晶体管M3 与M4 为源极耦合对,所以晶体管M3 与M4的栅压相等,即Vx=Vy。晶体管M8作为源极跟随器,在Y 端提供了低的输出阻抗。如果Vy>0,且R是Y 端电阻,则从Y 端流出的电流为iy=Vy/R,晶体管M8 的漏极电流为(I7+iy),该电流通过电流镜M9与M10 的作用复制到Z端。因为I11=I7,所以Z端流出电流与Y 端的电流相等,即iz=iy。
晶体管M12-M17组成交叉耦合电流镜将电流(I7+iy)复制到Z端口,由于电流I16 跟随电流I7 变化,因此电流iz 流动为反方向,即iz=-iy 。
由此,可以看出CCII 电路可以实现:




第二部分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如图2 所示,晶体管M20、M21 提供恒定且相等的电流源。晶体管M22-M25 工作在饱和区,M26-M29 工作在线性区。忽略体效应,则漏电流Id:





图2 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图2 中虚线部分电路可分为四个支路,由晶体管对(M22,M26)(M23,M28)(M24,M29)(M25,M27)构成。电压V1、V2为输入信号。根据方程式(2a)和(2b),我们可以得到四个支路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式:



将等式(3)-(6)按照泰勒级数展开,如(7)式所示,将其在(0,0)点二阶展开:



并对其路径积分之后,总的差分输出电流:



于是有,定义差分输入V=V1-V2



而差分输入电流:



由方程式(9)、(10)、(11)和(1)有






       
2 电路仿真结果
模拟除法器的整体电路如图3 所示:


图3 除法器的整体电路图

整个电路采用CSMC的0.5um CMOS工艺设计,经过CadenceSpectre仿真,结果表明,在单电源+5V供电情况下,输入V从0V到2V变化,对输入Vx从1V-2V 进行DC扫描,扫描步长为200mV,所得直流特性曲线如图4 所示;当输入Vx 为1V 时,输出Vo 与V 的关系,为Vo∝1/V ,图5(a)为输入V为频率20KHz 的三角波,图5(b)中的曲线为输出电压Vo 。图6为除法器的频率响应(Vx=2V, V=0.2V),它的-3dB 带宽大约是60MHz。总体电路的静态电流不到0.9mA,静态功耗小于4.5mW。


图4 直流传输特性曲线图



图5(a) V 端输入信号



图5(b) Vo 输出瞬态响应



图6 频率特性

3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模拟除法器,很好地实现了两个电压之间的相除,具有较好的频率特性、较低的静态功耗等特点。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135060-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2
  • 无线充电基础知识及应用培训教程3
  • 基于CEC1712实现的处理器SPI FLASH固件安全弹性方案培训教程
  • PIC18-Q71系列MCU概述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