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成功 阐解载人飞行任务
发布时间:2013-6-12 06:38
发布者:1770309616
6月11日晚间消息,据央视报道,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号飞船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许,中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 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天宫一号转至长期运行轨道。 ![]() 据中新网报道,神舟十号计划在太空飞行15天,将视情况开展飞船绕飞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神十”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将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两男一女组合 3名中国航天员今日升空 日,3名中国航天员伴随神舟十号飞向太空,这次两男一女的组合延续了神舟九号新老搭配男女组合的模式。女航天员在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重要性也将再次突显。 ![]() 继刘洋伴随“神九”升空之后,王亚平即将乘坐“神十”升空,这位从烟台普通农家走出的“80后”“神女”,也将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并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此外,在“神十”飞行中,王亚平还将负责飞行器状态监视、空间实验、设备操控和乘组生活照料。 目前,天宫一号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此前,针对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提高参试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总体技术准备和岗位训练,完成了任务设施设备的检修检测,培训考核了各岗位人员。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 首次应用性飞行:建空间站前的再次实验 与以往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所谓应用性飞行,是相对以验证技术为主要目的试验性飞行而言的。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从神十任务开始进入了应用飞行阶段。 “这是一次真正的应用性飞行,将实现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试验飞行向应用性飞行的跨越。”曾多次担负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总装备部某基地政委王兆宇介绍说,所谓“应用性飞行”,就是执行正常的运输任务,类似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据了解,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的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神舟九号突破并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十号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而是将执行“太空班车”任务,为空间站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等。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表示,与“神九”相比,神舟十号主要是从实验性向应用性的进一步验证,相当于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进入定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研究和建造空间站奠定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称,从神舟十号任务开始,神舟飞船和某型运载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应用性飞行阶段。我们现在可以提供一个功能完整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为在轨运行的载人空间设施往返输送人员和物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研制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将为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和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科学实验提供保障。”周建平表示,这是一次应用性飞行,也是对载人天地往返系统的又一次考核,可以获得更多飞行试验经验,进一步考核天宫一号保障人生活的能力。 据悉,“神十”之后,中国将继续开展空间实验室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 详解载人飞行任务:“神十”将绕飞“天宫” 在神舟九号任务完成近一年后,神舟十号即将再次飞天。根据任务计划,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有四项:一是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和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航天器在轨维修等试验,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四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天宫一号转至长期运行轨道。 此外,“神十”还将视情开展飞船绕飞试验。所谓“绕飞”就是指飞船可以绕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飞行,这是为将来空间站建设做准备。因为空间站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不一定从一个方向进行对接,要绕到另外一个口上去对接,所以就需要对绕飞的功能进行进一步考核。 根据任务安排,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15天,比神舟九号增加两天,其中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工作生活12天,发射交会对接段为两天,飞船从天宫一号撤离后到返回为一天。此次任务将是飞船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周建平透露,此次“神十”航天员不安排出舱任务。 目前,执行飞行任务的八大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航天员飞行乘组已按计划完成了相关项目训练,并针对飞行任务期间的空间科学实验及太空授课活动,组织开展了专项地面模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据了解,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会安排一个时段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地面的公众介绍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环境,并通过实验操作讲解微重力状态下的物理现象等。同时,还会进行面向空间站的维修方面的试验,并积累在轨道上的生活经验。 附:神一到神十:升起中国梦 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至今,载人航天走过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航天员出舱到两个航天器组合飞行等多个跨越。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熟的标志,就像小孩子成长在标记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国航天的一个个新高度,标记在浩渺太空。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飞船十次升空,载着梦想出发。 神舟一号 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 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虽然也是无人飞船,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神舟三号 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为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 神舟四号 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神舟五号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迈出舱门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神舟七号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 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标志了中国突破空间出舱技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 9165公里。 神舟八号 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 神舟九号 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返回: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神九任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舟九号”不仅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送人送货,还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回来,是第一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神舟九号之前的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的是人控交会对接。如果说以前是航天员“坐飞船”的话,神九的航天员就是在“开飞船” 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神舟十号 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号任务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进行应用性飞行。所谓应用性飞行,有些类似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就是执行正常运输任务。神舟飞船已经基本定型,神舟十号没有新的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小调整。 据介绍,从神五首次载人到神九,主要任务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到神九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目前,神舟飞船的任务不再是试验自己,而是为天宫一号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支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科学试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