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中国流行语“PM2.5”
发布时间:2013-2-5 12:32
发布者:Liming
“PM2.5”,这不是AKB48、SKE48之类的偶像团体,而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超微颗粒。如今在中国,这个词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12年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议题便是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增加PM2.5。不只是首都北京,对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民众来说,安全的空气和蓝天已经成为奢望。 超出WHO标准20倍 “别去空气污浊的北京,来上海吧!” 听说笔者要把据点迁移到北京,一位住在上海的中国朋友从网上发来了悄悄话。从这位朋友的语气来看,北京空气脏、有害健康似乎已经是中国国内的常识。 PM2.5是随柴油尾气等排放出的直径不到2.5微米的超微颗粒,可以引发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曾经坐飞机去过北京,很多人无疑都体会过在即将着陆时朝着烟雾笼罩的大地俯冲的感觉。大家都含混地觉得北京的空气不干净。 《纽约时报》记者伊丽莎白·罗森塔尔(ElisabethRosenthal)曾于1997年到2003年期间常驻北京,她在报道中曾经提到过,在北京期间,她年幼的孩子一直饱受哮喘、支气管炎困扰。而离开北京后这场跟疾病的战斗就结束了。 美国大使馆开始在馆区内检测PM2.5和臭氧,并在推特上发布。在2011年11月的检测中,每立方米检测出了超过500微克的PM2.5,该数值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20倍。因为超出了标准范围,美国大使馆在发布的信息中称之为“CrazyBad”,在北京市民中引起了轰动。 但是,最先对北京的大气污染提出警告的,并不是来自外国的美国大使馆。据说著名房地产商潘石屹2011年10月在博客上质疑北京市公布的大气状况与实际空气污染状况之间的差异后,博文被各种媒体转载了数千次。 笼罩北京的浓雾导致航空瘫痪 笔者回想起上一次北京遇到严重空气污染时的情景。 有报道称,在2011年12月初,北京曾被浓雾笼罩,使部分市民陷入恐慌。 从12月4日下午开始,3条跑道全部被浓雾覆盖的首都机场陆续发生航班延误和取消。为了等待首都机场的降落许可,原定12月4日上午从杭州返回北京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在飞机上等了3个小时。他的一位同事更加倒霉,搭乘的飞机没能起飞,只得在机场挨了一晚。经统计,当天原定在北京机场起落的航班共有236班取消。 医院里挤满了患者。12月5日,大量患者涌入中国民航医院的呼吸内科,9名医生共看诊了500多名患者。数量据说是平时的2倍乃至3倍。有的患者症状忽然加重,甚至有3名护士也出现了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中国民航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钱效森一直在关注北京的空气质量。按照他的实际经验,直径超过5微米的颗粒物质无法进入呼吸器官,而直径小于5微米或2.5微米的超微颗粒则存在引发呼吸器官疾病的隐患。在治疗支气管炎时,把药剂制成2.5微米以下的超微颗粒的雾剂非常有效。从这种治疗法也可以知道,超微颗粒对呼吸器官疾病影响巨大。 PM2.5还影响到了学校教育。12月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考虑到学生和孩子的健康以及家长的担心,下达了通知,各学校可自主安排体育课,在室内授课或调课,待天气好时在室外补上体育课。 6块钱1副的专用口罩亮相 不去医院的市民也需要采取对策。6元1副用于抵御超微颗粒的口罩也应运而生。在出现浓雾的12月4日,淘宝网共卖出了3万多副口罩,是平常销量的好几倍。 空气净化器的行情比口罩更旺。在北京浓雾弥漫的几天,远大空品科技公司在北京的销量增加了近50倍。新七天电器公司的空气净化器的销量也从过去的20~30台激增到了12月4日的150台。浓雾使空气净化器产业呈现盛况。业内人士对于未来信心十足。北京亚都室内环保科技公司的经营者指出,“中国的大气污染将在20年后达到峰值,恶劣的空气质量和生存环境目前还将持续”。从报道来看,在日本企业中,松下公司的空气净化器销售良好。 在大雾之后的12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公布了使用10天后空气净化器里的水像墨水一般黑的照片。虽然不能作为大气污染的证据,但这张照片仍然在网上被转发了2.5万多次,引发了热议。 政府“升级”对策 首都北京的大气污染风波终于发展到了修改大气相关环境标准的程度。 中国的大气环境标准制定于1982年,1996年和2000年曾经进行过修改,因此这是相隔12年进行的第3次修改。环境标准的主管部门虽然是环境保护部,但是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颁布。如果是通常的环境标准,政府采取的措施将就此结束。但对于这次的PM2.5风波,认为事关重大的国家领导人“升级”了应对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宣布,2012年2月29日,由温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且通过了修改环境标准的议题。从公布的文件来看,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范活动,再次提出了淘汰落后生产设施、加强对新生产设施的排放监管、控制污染气体排放、强化汽车尾气规定、强化首都范围和长江三角洲等地的措施、强化大气污染预报体制等措施。在该会议上审议具体环境标准,积极公开并且进行宣传是极其罕见的事例。 在3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记者会,努力平息事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包括使馆区在内,北京已经设置了观测地点,以国家规定的观测方法对PM2.5等大气污染物质进行检测并依照环境标准进行比对,因此,人们应该对能够了解北京空气情况这一现状感到满意。由此可见,国家环境部门也针对信息的落差喊出了“安全宣言”。 政府对策缺乏撒手锏 但是,单从政府公布的措施内容分析,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在中国几乎没有持乐观论调的专家。 研究显示,PM2.5的排放源有3个——工厂、煤炭和汽车。政府虽然采取了向郊外搬迁工厂、削减煤炭消耗、强化汽车尾气规定等措施,但目前尚未取得显著效果。 这10年来,北京市的煤炭消耗量约为3000万吨,基本上无增无减。在快速经济发展之中,无论是工厂的排放源,还是煤炭消耗,抑制措施都未能奏效。而且,2008年为35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在2011年突破了500万辆,虽然实施了尾号限行,但每天200多万辆汽车上路依然会引发交通拥堵。专家说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与超微颗粒会发生化学反应,引发二次污染。虽然在不断强化汽车的尾气规定,但是,如果供应的柴油不符合标准,就算汽车的性能再高,效果也不会明显。但是,对于掌管空气污染的环境保护部来说,这个问题无法直接插手过问。 就算此次的措施开展顺利,2015年在全国一定规模以上城市推行新的环境标准,也不过是利用相同的观测方法检测多个城市的数据而已。一旦出现超标的城市,如果没有有效对策予以应对,只是一味宣扬安全,恐怕很难挽回人们的信赖。 在2006年~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期间,煤炭的消耗从22亿吨增加到了33亿吨,2011年更是达到了35亿吨。这几年间,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也比较大的钢铁、水泥等材料产业的增长率超过了30%。2011年,全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了1800万辆。 “我们烧掉的东西太多了”,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道。他还感叹地说:“这么个烧法,怎样才能避免巨大的排放?”中国的首都北京还在高速发展。北京的空气质量难道是中国发展的宿命? 在北京的清晨伸个懒腰深呼吸。考虑到环境风险,最好还是不要冒这个险。而且,可能的话,最好避免长期驻留。这或许是环境专家颇为无奈的劝告。(日经能源环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