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8|回复: 6

刚看了一下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之袁崇焕落狱”,很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7 20: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听了一句就听不下去了。阎大意是说,清军打不过袁崇焕,就用了反间计。一句话两处错误。

首先,清军打得过袁崇焕。虽然袁崇焕占了清军许多便宜,并不说明袁的军队比清军战斗力强。实际上,袁根本不敢与清军正面交锋,几次得手都是背城而战,依靠先进的火炮打击清军。能与清军野战的大概只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这也是袁崇焕一直尾随清军到北京城而不与之交锋的原因。

其次,学者应该以正史为主要依据,而不是凭野史揣测。正史没有记载反间计的事;那都是民间编的故事,俗称瞎话,堂堂副院长竟然如此信口雌黄。

记得当时有网友评论阎被打的事,说:打人不对,打老年人更不对,打老王八蛋就更更不对了。这话虽然过激,但阎的水平看来确实很洼。
发表于 2009-6-14 21: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崇焕的死应该确实是反间计,死于凌迟,史书应该有记载
发表于 2009-7-16 16: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月笔下的袁崇焕确是不敢主动进攻清军的,他的战略就是“主守,后攻”,这也是后来为何绕着北京城跑而不进攻的原因。
发表于 2009-9-12 14: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迂腐——打得过打不过要看全局背景,不能按你老设定的游戏规则。比如说中国能不能打过美国,按你的思维方式我看应该是小菜一碟,大家放下火器拼空手道,咱十几亿人口吐口吐沫也淹死他们了,是不?

清兵是骑兵,明军主要是步兵,拿步兵跟骑兵拼野战,那就是找死。但清兵的目的是拔城,明军的目的是守城,几仗下来谁赢谁输历史已经有答案了。

吴三桂是袁的下属,他的关宁铁骑是袁多年练就的,“自崇焕未莅辽以前,辽亦有是兵、有是马否也?”

关宁锦防线是袁一手经营起来的,自袁出关,这条防线就一直没有被攻破,清兵入关是吴三桂放进来的,如果袁不死,女真人只有在关外打猎的份,你说谁打过谁了?

阎崇年的学术态度还是很认真的,但这不表明他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在我看来,他对历史的分析绝大多数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当然,他的个别观点走得太远,但也不必勉强,每人心中都有杆秤,没必要统一,学术观点讲究百花齐放,只要不是故意曲解,得出些离经叛道的结论也没什么了不起。
发表于 2009-9-12 14: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先生此言差矣,袁崇焕二战宁远时就有可以和清兵正面交锋的骑兵了,如果再给他几年时间,只怕他回训练出一支可以与清兵决战的骑兵。而驰援北京他只率数千轻骑星夜勤王,并非全军决战。
发表于 2010-2-19 14: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崇焕个性绝对有问题,死在自己主子手里,还真未必是反间计的原因。

要说“学者应该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也该是没有办法的事。正史受当权影响,但好歹还靠谱,野史完全胡来,倒是不偏颇,是TM东倒西歪,全无正形啊,唉。
发表于 2010-4-14 1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步从容的绝对有点绝对了

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而且这被撤掉的十四位,还都是正经八百的兵部尚书,仅仅只加兵部尚书衔的还没计算在内。这十四人里,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

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

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抃等。

袁崇焕之死,的确未必是反间计的原因,只是要是说到性格原因,倒是崇祯应该是绝对主要的原因。

袁的性格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不合潮流的成分,其后果其实是劣币淘汰良币的历史和文化悲剧。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