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从“烟囱式监控”到观测云平台:2025 亚马逊云科技峰会专访

发布时间:2025-6-23 12:25    发布者:工程新闻



在 2025 年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上,观测云技术总监黄小龙带来了主题为《下一代智能可观测性平台技术实践》的重磅分享。会后,我们邀请他就平台背后的理念、技术演进路径及产品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Q1:您在演讲中提到“烟囱式”监控体系的问题,能具体谈谈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吗?

黄小龙:在过去几年中,很多企业在构建监控体系时采取了“烟囱式”方法,也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工具、一个团队一套方案。短期内看似灵活高效,长期却带来了巨大的协同成本和数据割裂问题。比如同一个告警事件可能要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转,日志、指标、链路、事件之间无法关联,定位问题效率极低。

我们认为,这种割裂式的技术体系已经无法支撑 AI 时代对实时性、智能性和协同能力的更高要求。于是我们提出了“智能一体化可观测性平台”的方向,用统一的数据基础、统一的查询语言、统一的分析入口,去替代冗余工具堆叠,让工程师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工具之间的鸿沟。

Q2:这次演讲提到了很多“平台底层”的演进,比如 GuanceDB 3.0,能否展开说说背后的技术逻辑?

黄小龙:可观测性平台的核心其实是“数据系统”。为了支撑多源异构、超大规模的监控数据分析,我们打造了 GuanceDB 3.0,整个数据库底层基于 S3 架构,采用存储与计算分离的设计。这带来了更好的性能,也更适配公有云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流式聚合引擎”,它可以在数据写入时根据用户历史查询行为自动预聚合数据,极大地加速仪表板与查询响应。你可以理解为:用户看到图表的时候,不是再从原始数据“现拉”,而是从系统提前准备好的“热数据仓”中直接读取。

Q3:AI 能力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观测云在这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黄小龙:AI 不应该只是“炫技”,而是深入产品的每个操作细节。我们构建了智能体 Obsy AI,有几大亮点:

· AI 智能助手:以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帮助用户更轻松理解数据。

· AI 智能分析:用于仪表板中的趋势识别、异常推理。

· AI 告警分析:将告警背后的上下文(链路、日志、变更等)自动关联,给出定位建议。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回答“发生了什么”,而是帮助用户回答“为什么发生”“影响了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处理”。

Q4:除了常规的监控能力,你们还提到了 SIEM 安全事件分析,这属于扩展方向吗?

黄小龙:对,但也是我们认为“可观测性平台的自然边界”。我们在平台中引入了安全事件分析能力,并构建了专用引擎 Arbiter,它具备三个特点:

· 可编程(用户可自定义规则);

· 可引用全量观测数据(包括指标、日志、链路等);

· 与常规监控解耦,不影响主业务性能。

我们的目标是让同一个平台,不仅能看清系统稳定性,也能快速洞察潜在的安全风险,实现监控与安全的融合。未来还将提供更多的内置检测模板与外部事件接入能力。

Q5:最后,能否简单总结一下观测云在亚马逊云科技生态里的技术定位?

黄小龙:我们从 Day One 就基于亚马逊云科技生态构建产品架构。包括:

· 存储层完全托管在 Amazon S3;

· 弹性计算资源调度基于 EKS;

· 智能体由 Amazon Bedrock 提供大模型能力;

· 全球客户可通过亚马逊云科技 Marketplace 快速使用观测云。

这意味着客户能在全球范围内更轻松使用我们的平台,同时享受云原生带来的高可用、低运维、强弹性等优势。未来我们也会继续与亚马逊云科技深度合作,构建智能时代的监控观测平台。

智能一体化、全栈可观测、安全分析能力,正在观测云平台上逐一落地。正如黄小龙所说,“让数据‘看见’,也让决策变得可见”,可观测性不仅是运维的工具,更是企业智能化的根基。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889203-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 Microchip视频专区
  • EtherCAT®和Microchip LAN925x从站控制器介绍培训教程
  • MPLAB®模拟设计器——在线电源解决方案,加速设计
  • 让您的模拟设计灵感,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 深度体验Microchip自动辅助驾驶应用方案——2025巡展开启报名!
  • 贸泽电子(Mouser)专区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