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EV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1-5-9 11:00    发布者:yulzhu
关键词: PHEV , 研讨会
发表于 2011/3/10

今天花了公司不少米,陪同我的印度老板去参加一个插入式电动车的峰会。听了一天也记了一天,陪在老板边上打了不少的酱油。

中国的高层峰会,往往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听了一天的感觉,其实与插入式电动车没啥关系,主要还是讲充电设备与电动车的。最有价值的还是陈清泉老先生的一些观点,老先生的头衔太多了,又兼任整个论坛的主持人,精神好得很,忙上忙下的不亦乐乎。

他个人的观点摘录如下:

1. 国内的技术,看上去都挺全滴,电池,电池管理,电机,电机控制和整车控制系统等等。但是这些技术的鲁棒性,可靠性和寿命与外面一比真是差的很多;相信这是当前较为客观与真实的描述,老先生有足够的权限了解国内的实际情况,也有足够的视野去了解国外滴。补充一下,陈老先生好像参观过不少地方,按照他自己的描述,他去过GM的研发中心参观并演讲过,去过BOSCH和CONTI参观过,是印度某家电动汽车公司的独立董事,在日本的几家toyota和nissan 都有较深的了解。

2.电动车的突破口在小型商用车如出租车和农村所用的微型车。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他去过山东的几家厂家,从参观情况而言,这些企业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我也在几个不同的地方看到似乎,低速的廉价(2000美金~4000美金)微型电动车中国出口到美国(某个代理商的出货量就达到4000,待我有时间进行查实)和欧洲(据说有电动大巴卖到波兰去了,我在想出口是不是也给补贴啊)都不少。

关于这一点,我本人认为用出租车来进行发展是相当冒险的,毕竟牵涉到了不少的人,而且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下的。出租车属于典型的滥用倾向型使用,总要给电池来个深度释放,按照当前国内电池的cycle life来看,不乐观。

对于后者,其实基本是有些共同的认识滴。铅酸是大家一直不看好的,认为在未来的低成本化是要建立以锂电为基础的微型电动车,这个切换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上的增加,技术上,乃至出口运输带来的问题。好吧,这些企业可能最终就卡死在这个理电化的过程中了。

3. 电动倾向政策的多元化 老先生的意思是在给钱之外也需要额外的措施。比如停车,限行,拥堵等多方面给予“行驶特权”。虽然我觉得这种说法讲得通,但是还是非常别扭的。在红牌车,特殊牌照车之外还要再加EV车的特殊牌照,那普通车主都把车停家里吧,油贵也就算了,还要继续被歧视。

其实在整个会场听到一些声音,其实真的挺客观的。

1.国网,南网,两油投入巨资研发,建站都是需要收回成本的,等到真的可买电动车的时候,是否也会发现在家的电与充电站的价格不一致,乃至整个电费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当前的环境下,总有一句话是朴素的真理,羊毛出在羊身上。

2. 以目前规划的电动车数字,国家其实不一定补得起来的。目前国内在跑的大巴和环卫,工程车,大概的数目应该在10000左右。一辆大巴,国家大概需要出 100W,也就是已经投入了很多。如果2015的时候,真的达到100W的规模,每个车给10W的补贴,那么资金的总额是1000亿,不包括建站与其他的费用。市场经济的一条就是,没有盈利和自然需求的条件下,有些事情是不能持久滴。

PS:前老板从公司辞职以后,去了国内的合资企业,我个人是很感激他把我带进了这个圈子;他在公司工作了16年,真的是世事难料啊。中午吃饭的时候,陪着现任老板坐在前老板的一桌子;聊了一会,听了一会印度的情况,也谈起了我的那本书,前老板向我购买了第一本书,他的一个同事购买了第二本,鼓励偶进行英文翻译,我承认我接受了这个主意,有空的时候完善完善就当锻炼英文了。

在午餐的时候,三个老外谈了不少纳税的问题,偶然间谈到在上海买房子,对于“魔都”房子价格(他们应该说的是产权),三位都表示相当crazy,买不起。而且谈起中国的传统是要买房的时候,泪流满面!!!!我只有他们的1/10~1/5工资啊……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64745-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