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时代到来 迎接汽车革命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0-12-4 21:22    发布者:conniede
关键词: HEV , ICE , 电池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场技术革命。在未来数年内,受一系列环境、经济和法规因素的驱策,拥有大众市场和低排量的新一代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将脱颖而出。通过使用电动机和电池,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弥补传统内燃机(ICE)的不足,或者代替它,并随之遇到了一系列的工程难题,其中包括用于许多关键部位的新型汽车连接器的设计和开发。除苛刻的汽车运行环境要求外,连接器需要解决众多问题,例如:高电流水平,电磁屏蔽,在减轻重量、缩小尺寸及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优越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护性。作为汽车互连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在提供创新的连接解决方案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方面,FCI走在了最前列。

这就是朝着低排量汽车发展背后的势头,事实上,几乎全球所有领先的汽车公司都在开发或开始着手于电动汽车和/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然而,人们正在尝试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小型混合”(Micro-Hybrids)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停滞状态下自动关闭内燃机,并通过使用依靠电池提供能量的特殊交流发电机在必要时重新启动内燃机。丰田普瑞斯(Toyota Prius)就是众多使用“轻度混合”(Mild Hybrids)技术的例子中的一个,它通过电动机/发电机来支撑内燃机工作。“全混合”(Full Hybrids)技术将这一概念进一步延伸,通过电池和电动机来支持更远的行程。仍处于发展阶段,被称为“插入式混合”(Plug-In Hybrids)技术,电池能够单独反复充电以提高其支撑自主行驶的能力。在下一个十年的初期,其他主要制造商都承诺批量生产“全电动”(Full Electric)汽车,这将完全摒弃内燃机。这些项目的绝大多数都将采用锂电池技术,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为汽车行业开发高性能电池的工作中。同时,一些国家已计划引入“充电站”网络以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

这次汽车、电池和基础设施技术的新浪潮将对连接器的设计和开发产生重大影响。凭借在汽车行业以及锂电池广泛使用的手持/便携式应用领域的丰富经验,FCI具备完美条件,与制造商一起携手探索高性能、高效益、低成本连接器解决方案的发展。

操作电压范围从400V到600V不等,电流从50A到高达300A以上,这是在所有难题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点。由于用户不可避免会接触引擎室,对高标准的防触电保护措施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在此高功率电平下,电磁干扰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连接器插接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电弧现象,它不仅会危害生命和肢体,还可能对电气设备、连接器和其他互连部件造成严重的损坏。

最后,降低重量和成本仍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电动汽车行程的延长和电池的自主性意味着每个部件的重量都必须尽可能地最小化。经济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新一代的电动汽车将坚持以大众市场为目标。由于电池成本可能高达数千欧元,减低汽车内部其他部件造价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大多数互连应用都是为低排量汽车而设计的,因此基本不存在标准产品的规格。FCI将强调工作主动性,与客户一起鉴别和预测对连接器的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推出具有商业可行性的产品。通过这种方法,FCI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大功率端子,它们具有独特的设计和表面镀层,是当前可用的最小巧、最具价格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尽管具备众多特性,例如必须符合国际IP2X电气保护规范,连接器仍然拥有小巧的外壳设计。此外,双层水密性进一步使其安全性提高,FCI最新的电镀工艺为连接器增加了安全和人体工程学特性。

嵌入式联锁系统”保障电压加载过程中不会发生插/拔操作。最后,事实上不会出现连接器错误插接或人员伤害的现象。

虽然这项应用解决了许多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的关键问题,它只代表众多层出不穷的关键互连要求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动汽车所采用的电池包含多个更小的模块,大量的内部连接要求都必须满足。类似地,需要为能够快速自动更换电池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提供一个具备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自动对接互连解决方案。在这些例子中,FCI将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优化性能,降低重量和成本,达到所要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级。

由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市场仍处在萌芽阶段,将会出现很多关于这类汽车的未来到底会如何的争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每年全球将销售数千万辆传统汽车,其潜力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世界最快增长的国家市场,将致力于提高低排量车辆的市场份额,使其在2015年最低达到50%。其他政府也都积极的减小污染,降低对石油燃料的依赖性。FCI将携手制造商,全力开发满足这类新型车辆要求的连接器,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技术支持和产品测试技术,这些对于成功迎接这个快速发展行业所带来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3927-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在线工具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