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晶硅产能过剩 四年扩张千倍

发布时间:2009-9-12 12:37    发布者:李宽
关键词: 产能 , 多晶硅 , 扩张 , 中国
瞭望新闻周刊 希伟 梁鹏 张洪河 李兴文 2009-09-05

 我国多晶硅兴建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产能过剩之严重

  正在超出中国甚至世界的光伏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多晶硅,作为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基础生产原料,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与传统产业钢铁业同时遭到“点名”。近日,《瞭望》新闻周刊经过调研发现,这个“待遇”实在不冤。

  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本刊记者从众多企业、地方政府及一些公开信息收集整理的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产能将超过23万吨。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项目初步统计有20个,这些企业的规划总生产规模超过15万吨,总投资700多亿元。目前,已经投产的规模逼近3万吨,即将投产的规模近3.5万吨,这构成中国多晶硅项目大军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紧随其后,国内在建项目还有20个,规划总投资突破600亿元,总规模超过8.7万吨;尽管没有明确的竣工、投产计划表,但这些项目中,付诸实施的建设规模已经超过了3万吨,总投资逾290亿元。

  “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实施,那么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将引领全球多晶硅市场供求逆转,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里昂证券、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等国内外投资分析机构均认为,今年最乐观估计太阳能市场能吸收70亿瓦的组件,但供给方面,假设所有的厂家都停止扩产,仅现有的产能在今年的供给就将超过90亿瓦。

  受访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大规模的多晶硅投资,的确解决了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除极少数企业外,多数项目的技术水平相比国外企业仍然有较大差距,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经逼近国内企业的成本线,未来仍有继续跌价而下探的空间,行业风险正在不断积聚,相关各方必须高度警惕并尽快着手防范化解。

  暴利神话:价格3年飞涨16倍

  多晶硅投资的疯狂源于追逐暴利。2005年以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仅仅在30美元/公斤左右;而2008年,其价格最高已接近500美元/公斤。3年时间里价格飞涨,涨幅最高达16倍左右。成本在30美元/公斤上下的国外技术先进厂商的利润,是十足的暴利,利润率竟超过1000%。

  也由此产生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空前繁荣。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8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尤其在近两年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涌入这个行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

  由于看好全球光伏市场,加之受无锡尚德等企业海外上市造就的爆炸式财富增长神话吸引,国内企业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纷纷投巨资介入,光伏行业的开工项目 “遍地开花”。以江苏省为例,距离无锡尚德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CSI阿特斯等颇为知名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国内最多时曾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光伏泡沫就是中国人自己给炒起来的。”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告诉本刊记者。随着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增加、产能扩张,对多晶硅的需求量2005年、2006年、2007 年、2008年连续4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依赖进口。在2008年,全国光伏组件企业消耗多晶硅达到1.66万吨,而国内多晶硅产量仅4000多吨,进口依存度超过3/4。

  受访的一位业内专家透露,前几年多晶硅供不应求时,国内企业各自为政,在进口多晶硅时相互抬价,使国外多晶硅企业坐收渔利,国内光伏组件企业却不得不承担了过高的成本,只能靠压低劳动力价格,甚至牺牲环保、维护制造低成本这样的“核心”竞争力。

  产能扩张神话:4年增长1000倍以上

  由此也一路推动了多晶硅的产能过剩。据统计,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狂飙到 4000吨以上。尽管产能上升迅速,但在下游的疯狂投资拉动下,多晶硅依然是我国光伏产业的一大瓶颈,众多下游企业“等米下锅”。

  为解决上游原料短缺的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引导国内具备相应技术基础的洛阳中硅等企业,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系列攻关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

  但国内这样的企业毕竟少之又少,而且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不过,过去的几年里,受多晶硅的暴利诱惑,中国企业仍然掀起了一股多晶硅投资的狂潮。即使在技术和人才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企业也敢于投资建设万吨级的多晶硅项目。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0万吨,是2005年全国产量60吨的1000多倍,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

  在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2007年的产量仅700吨左右,去年突破2000吨,仅在乐山、雅安两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产能已超过5000吨。与此同时,投资27亿元的天威四川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等项目还在不断上马。预计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31750吨。

  产能形成之际的价格暴跌

  今年,中国多晶硅投资热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化生产,价格泡沫随即破灭。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因欧洲各国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引起全球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中国光伏企业从欧洲接到的订单锐减,普遍陷入困境,大部分企业歇业停产,多晶硅价格也迅速下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平均约每公斤70美元,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而国外大厂每公斤成本平均在30美元左右。

  目前,多晶硅行情已结束暴利行情,现货市场价格理性回落到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因成本高企、需求不足而出现了间歇性停产。业内专家认为,这是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后遗症的逐渐显现。四川多晶硅产业现状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缩影,间歇性停产或许只是新一轮风暴的开始。

  而且,受前期暴利驱使,国内企业在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便一哄而上,而暴利行情也可掩盖技术落后、成本偏高的不足,但眼下,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正面临“生存还是灭亡”的严峻考验。

  长期关注中国光伏产业的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国外厂家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使多晶硅价格还有继续下探的空间,“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之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蜂拥上马,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并遭遇国外厂家扩产,在低价持续甚至继续下跌的情况下,与国外厂商相比基本没有竞争力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在更惨烈的国际竞争中,结果可想而知。”

  据刘华等多位投资专家预计,进退两难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千亿投资至少一半或将打“水漂”,“50多家企业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7家。”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4179-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相关视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