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芯待售 中芯代管模式再遇考

发布时间:2010-9-6 15:53    发布者:步从容
关键词: 新芯 , 中芯
出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俞文杰

对于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新芯”),这显然又是一个十字路口。

9月2日,有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美光科技欲购买武汉新芯。“武汉新芯将成为美光科技的制造工厂,从而淡出代工业务。”该人士说。

武汉新芯成立于2006年3月,是由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投资、并委托中芯国际(纽交所:SMI)经营管理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在芯片代工业,武汉新芯因创造性提出“代管模式”而备受关注。

而该项目之于中芯国际,这亦是其在大陆低成本扩张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但并非首次。此前2005年,由成都市政府旗下的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的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芯半导体”)也采取了类似“代管”模式。

但7月15日,成立近五年的成芯半导体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售。若此次武汉新芯被美光科技“接盘”,中芯国际在大陆的两个代管合作项目,均将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9月3日上午,本报记者就此致电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求证,王对该消息未予否认,但同时表示“关于这件事情,我们现在还不方便发表意见”。

美光洽购武汉新芯

对于武汉新芯将被出售一事,武汉业界对此并不感意外。

武汉新芯自2006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主体工程88亿元,配套工程12亿元。项目采用12英寸90纳米及更高工艺技术生产各种存储类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脑、相机、手机及消费类电子产品。

“同时期,在武汉乃至湖北的招商引资中,能与中芯国际项目(指武汉新芯)媲美的,只有富士康项目了。”武汉东湖开发区一官员曾告诉记者,武汉市政府对于武汉新芯项目寄望颇高。

但现实中的项目推进,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武汉新芯成立之初,原计划主打生产动态存储器(DRAM),孰料遭遇全球DRAM市场的价格崩盘,利润一再下滑。在此背景下,武汉新芯被迫将产品线转向闪存。

2008年9月,武汉新芯牵手飞索半导体。飞索向中芯国际转移65纳米、43纳米相关生产工艺及技术,武汉新芯则作为飞索半导体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其提供NAND型记忆体产品代工。

但2009年3月,因市场需求下滑和债务因素,飞索半导体申请破产保护。其后传出与武汉新芯的合作一度“暂缓”。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武汉新芯一直处于订单不足的窘境。

“武汉新芯有点时运不济。”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顾文军评价。而多位业内人士估测,以12英寸代工厂的造价,武汉方面在武汉新芯项目上,累计投资应超过10亿美金。

“投入巨资至今不能实现盈利,这让武汉方面多少有点心灰意冷。”一熟悉武汉新芯的当地业界人士分析,正是在此背景下,武汉政府萌生退意,欲将武汉新芯出售。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全球IC代工巨头台积电曾与武汉方面洽谈收购武汉新芯事宜,最后无果而终。而美光科技则是又一个觊觎者。

公开资料显示,美光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主要产品包括DRAM、NAND闪存和CMOS影像传感器。据接近此项交易的一人士透露,先期美光科技将与武汉新芯组建合资公司,由美光科技控股,武汉新芯的资产将适时注入合资公司。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王表示不愿发表意见。而中芯国际相关新闻发言人也表示不作任何评论。

代管模式再遇考

早在武汉新芯被传出售之前,“代管模式”的另一项目成芯半导体也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事实上,成芯半导体的出售与武汉新芯有着类似的逻辑背景。根据成都市政府先前披露的数据,成芯项目的计划投资为2.7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8.3亿)。

但成芯项目成立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原计划月产20000片的生产线产能长期填不满。

在此背景下,对于投资方的承受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在代管模式中,由于投资方是地方政府。因为项目迟迟不能盈利,其承载的压力更大。”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政府投资项目考虑的因素和变量更多,当项目长期亏损时,继续投资的可能性不大。

“代管模式的本质,是投资方与经营方合作的问题。”顾文军分析,晶圆代工从产业投资角度来讲,属于长期高投资行业:“以前在8英寸生产线,一般前五六年都很难盈利,而12英寸厂投资更大,折旧更高。所以盈利压力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

事实上,武汉新芯并非没有见到扭亏的曙光。自2009年四季度开始,伴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复苏,武汉新芯的订单量也有所回升,目前武汉新芯已经能够实现月产能4000片的足产。

但对于扭亏,这依旧杯水车薪。顾文军分析,一个12英寸厂如果要盈利,大概需要月产能至少要2万片以上,所以武汉新芯必须扩产到月产能2万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而顾文军估测,武汉新芯从现有产能扩充到月产能2万片,至少还需要6亿美金的投资。“对于在该项目中,迟迟未能见到回报的地方政府。能否再追投6亿美金,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顾文军分析。

中芯国际出局?

根据当初中芯国际与地方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武汉新芯和成芯半导体项目,中芯国际均享有优先回购权。但无论是竞购成芯半导体的德州仪器,还是洽购武汉新芯的美光科技。众多接盘者中,中芯国际俨然成了“局外人”。

本报记者从接近中芯国际高层的人士处获悉,事实上中芯国际欲接盘“代管项目”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未能竞逐最后的洽购实属无奈。

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政府担心中芯国际的支付能力。尽管今年二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账面盈利9600万美元,但实际上运营亏损仍达991万美元。今年7月,中芯国际通过配股融资7.55亿港元,但绝大部分用于北京代工厂的产能扩充。“中芯手上并没有太多现金,来参与‘代管项目’的收购。”顾文军分析。

第二个问题可能出在中芯国际在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上。上述接近中芯国际高层的人士透露,在张汝京去职后,中芯国际忙于管理层变更后的内部整顿和北京工厂的产能扩充,而忽视了与武汉和成都地方政府的沟通。

“尤其是在二季度实现财务盈利和三季度有望实现运营扭亏的形势下,没有第一时间和武汉、成都政府沟通。”上述人士认为,很多地方政府还停留在中芯国际一直亏损,依靠政府输血的认识上,因此让当初协议中的优先回购沦为一纸空文。

另一熟悉中芯国际的业界人士则对记者分析,成都和武汉政府出售“代管项目”的速度,有点出乎中芯国际的预料:“中芯国际不是没有考虑过‘接盘’,只是没有料到地方政府那样迫不及待。”

顾文军则认为,目前中芯国际现金直接收购已不太现实,但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分期付款、股权合作、债务转股或许是目前双方两难情况下比较适合的方案。”
本文地址:https://www.eechina.com/thread-25784-1-1.html     【打印本页】

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或网友发布,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老郭 发表于 2010-9-6 16:43:29
改动了一下格式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9-6 18:06:34
thanks!

武汉新芯半导体将出售 美光科技接手

出自:网易科技 编辑:俞文杰

继德州仪器洽谈收购成都成芯半导体后,中芯国际旗下托管的另一家芯片代工厂武汉新芯也面临被出售的命运。消息人士告诉网易科技,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正在与武汉方面接触,收购一事已基本敲定。
新芯是由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共同投资的中部第一个12英寸半导体制造项目,也是国内唯一的存储芯片代工厂。据公开资料显示,新芯一期工程总投资100亿元,2006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2008年9月正式投产,主要是采用12英寸90纳米及更高工艺技术生产各种存储类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脑、相机、手机及消费类电子。
目前新芯的月产能约为3000片左右,还处于亏损状态,业内人士估计需要继续扩充产能,达到两三万片后才能盈利。业绩亏损是当地政府希望出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还不清楚新芯出售的价格。此前成都成芯挂牌11.88亿元出售,该项目投资约4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亏损的新芯很可能再次被“贱卖”。对接手方美光而言,则可以以低价迅速扩充其在国内的产能。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美光科技计划先期以专利入股与武汉方面成立合资公司接手新芯的运营,稍后再筹划现金收购。
收购之后新芯将成为美光旗下内部生产线。半导体观察人士顾文军认为,这将对国内内存芯片设计厂商带来极大影响。这些厂商将不得不去国外寻找代工厂,而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往往规模很小,在与国际大厂争夺代工厂产能中并不占优势。当产能吃紧时,代工厂就会拒绝这些小设计公司的订单。
除了成芯和新芯,今年还有多起外资入股中国半导体企业事件,包括美国银湖入股展讯,台积电入股中芯国际等等。顾文军对此表示极大的担忧,他认为,过去中国地方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招商,扶持半导体产业,外资入驻是“鸠占鹊巢”,将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
lelee007 发表于 2010-9-7 09:33:32
这种模式也真TM搞笑,先骗ZF把钱扔进来,自己产能不足的时候,就可以把活发过去做,但是自己的产能填不满时,还会去管ZF的工厂么?况且ZF只会拿纳税人的钱去注资,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去打造专业团队,死是必然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9-7 10:03:53
“中”“美”大战:中国半导体的“武汉保卫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多少年后,当我们仰望星空,回眸历史,会发现这句话是对201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最好的注解: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增长达30%多,但设计公司却纷纷找不到产能,被国外的代工厂家“加价不加量”,发展状况堪忧;中国制造业增长接近50%,但仅有的三家8寸模拟厂之一的成芯被外资买走,唯一的12寸存储芯片代工厂也要被外资收购;政府不差钱了,但扶持高科技的资金却好像减少了;

武汉新芯作为大陆惟一的存储芯片加工厂,为何地位如此重要,引发中芯国际和美光的“中”“美”大战呢?

工业之心:无芯不新 芯为核心

集成电路产业在现代工业中,具有全面的渗透性和高度的增值性,整个产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和利益紧密相联。而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则对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以及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时代,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过渡,而这里面的核心就是硅技术:集成电路与芯片;而我国传统以成本为优势的制造业面临挑战,亟需向高端制造业发展;而半导体制造业作为集高科技和制造为一体的现代工业,在产业升级和新工业的发展中势必是重中之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厂,然而无论电视机,手机还是汽车,目前大多还是“组装经济”,要想调结构,升产业,从组装在中国,制造在中国到设计在中国,则半导体代工业就成了重中之重。

平台之重:韩地虽轻 得韩者重

经济危机中,很多半导体厂家关掉了自己的生产线,这也导致了今年全球代工产业的产能紧张。未来的半导体的竞争演变为“产能为王”:谁拥有半导体制造的平台(产能),谁就能发展半导体产业。而新芯在内的自主可控产能(政府控制)如果被外资全盘收购,变成外资公司的一条生产线,失去自主可控和开放性,这会导致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基础越来越脆弱。

今年半导体全球全行业性好转,但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却大多拿不到产能,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因为关闭生产线的不可恢复性以及投资半导体制造业的艰难性,预计未来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还会因为产能问题受到严重制约。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存储产业刚刚起步,虽然新芯国内客户订单可能不多,但它的平台性和开放性给国家发展存储产业带来了希望。于是这个惟一的制造平台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复苏后,各个半导体发达国家均加大投入对半导体制造业的投资和支出:Global Foundries在纽约新建12寸晶圆厂,纽约州政府初期补贴资金就达12亿美元;而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Global Foundries今年建立了欧洲首座超级工厂与最大的12吋厂;三星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用在半导体上的资本投入今年高达229亿美元。

韩地虽轻 得韩者重。所以半导体制造平台的争夺变成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和电子产业的保家卫国之战。然而“成都保卫战”的失败,“武汉保卫战”的无奈折射了本土业者在强大外资面前的窘境与羸弱。

企业之争:“中”“美”大战 从美到中

中芯国际在管理层变更后,运营状况良好。估计今年第三季度很大可能会实现运营盈利,改变了以往中芯一直亏损,依靠输血的老大难形象。同时在客户的推动以及本身发展的需求下,中芯新的管理层也非常重视新芯,新任CEO王宁国上任不到一月,就飞赴武汉,调研新芯。而今年5月初中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武汉召开董事会,使全体董事会成员加大对新芯的认识和重视。由于中芯逐渐向新芯转移先进的技术(包括逻辑制程),所以也加快了对新芯的回购谈判。根据当初中芯国际与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中芯国际享有优先回购权。然而中芯国际亏损多年,今年下半年才有可能盈利,并且今年募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充北京厂的产能,这也导致其没有多余现金行使优先回购权。所以在这场“中”“美”大战中,暂时落到了后头。

而此次对垒中芯的美光,对熟悉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中”“美”大战的第一战其实并不在中国。时光回到2005年,美光就游说美国政府,呼吁美国政府不应该帮助海外竞争者提高生产规模,而当时美光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teven Appleton高调提出“中芯阻击论”,并且直言不讳 “我是这件事的主力.我用了所有可能的方法去阻止中芯国际。我们要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必须这样做。”通过舆论呼吁,院外游说等方式向美国有关部门施加压力,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干预此事并敦促美国进出口银行拒绝了本已答应给中芯国际的贷款。

而“前度刘郎今又来”,Steven Appleton又出手了,不过这次是直接收购国内唯一的12寸存储芯片代工厂。只不过身份变了个:当时呼吁美国政府不应该帮助海外竞争对手扩产,并且利用美国政府达到了目的,而现在自己却通过海外收购直接扩充产能了。只是不知道Appleton这次要呼吁美国政府支持他还是中国政府支持他呢?不知道会不会心里后悔当时美国政府帮助其实现“中芯阻击论”,否则中芯国际没受“阻击”,现在发展大了,美光全盘把中芯国际收购下来,这样产能扩充地就更快了。

因为存储芯片属于“量大面广”的标准产品,所以历来成为半导体的必争之地。存储芯片的价格波动很大,今年已来涨幅已是08年时的5到6倍,这与国内没有存储芯片是有很大关系的。所幸中国政府意识到这个严峻的现实,不仅在核高基重大专项里面放入这个课题,同时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勇于尝试,发展存储产业。北方的一个经济大省就想全力发展存储产业,今年上半年就和美光谈过,希望能够和美光合作,而当时美光的条件非常苛刻:当地政府出钱出地出厂房,美光仅技术入股,所有产能和技术不能给别人所用,还要大股东控股。如此苛刻和不平等的条件,根本无法保证中方利益和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自然被当地政府拒绝。于是美光在谈判失败后,就盯上了新芯。而美光财大气粗,不仅有现金,还是美元,自然稳操胜券。

地方之痛:扶持民族产业也需要市场运作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是重视高科技产业,也愿意扶持民族企业的。投下上百亿人民币,付出众多心血与精力便是明证。并且政府也愿意将企业卖与国内公司,卖与开放的公司,扶持当地的集成电路企业。然而政府肯定也要考虑投入和回报。新芯成立以来一直亏损,好似一个无底洞的现状让政府犯了两难:“加码摊薄”还是“斩仓割肉”,这真是个问题。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代工厂作为高昂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巨大,折旧极高,所以一个8寸线前五六年都很难盈利,而12寸线投入就更大,所需回报周期就更长了。产业特性使然,新芯也要按照老规律。

从企业角度来看,新芯建成后,月产能只有不到4000片 但一个12寸厂如果要盈利,大概需要月产能在2万片以上。但新芯如果扩产到2万片,这又需要很大一笔钱。

目前新芯的处境就在于如何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考虑下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武汉政府肯定希望新芯健康运转,靠企业本身,靠市场运作来正常发展,这就需要给新芯一个全面的,详细的,符合新芯“厂情”的发展计划:注资多少,发展什么技术,产能多少,合作伙伴,何时盈利等等。谁能给出这个计划,或许是“中”“美”大战的关键之匙。

行百米而半九十,目前这场新芯争夺战,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谁是最后的取胜者,尤未可知。

对美光来说,要想领先到最后,则势必吸取上次和中国另外一家地方政府谈判失败的经验,改变强硬的谈判策略,拿出充分照顾新芯发展和支持当地集成电路发展的方案:摒除存储产业波动巨大的规律,持之以恒在新芯投入,并且在低潮时也要确保新芯的产能;开放部分产能给当地的或者中国的设计公司,帮助当地政府发展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进而帮助这些芯片企业为武汉的光谷经济提供引擎,而不是把新芯划为美光一条封闭的生产线,把里面的客户都赶走。政府希望的是筑巢引凤,而不是鸠占鹊巢。

对中芯国际而言,要想打赢这场“武汉保卫战”,则必须和政府充分沟通,让政府意识到中芯本身的改变。转移更加成熟的工艺和盈利的产能给新芯,更加重视新芯,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实现性的建设性发展方案,帮助新芯早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没有更多现金直接收购的情况下,中芯国际必须尽快拿出充分考虑地方政府投入,新芯未来发展,扶持当地半导体企业的最优方案。或许分期付款,股权合作,债务转股,对当地上下游企业给与更多优惠等是目前双方两难情况下比较适合的方案

发展之思:科学发展和市场规律才能推动高科技产业

其实新芯的现状是国内地方政府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政府很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也愿意投入巨资,但政府对产业本身的认识,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没有企业熟,并且不能参与企业运营,所以如果没有好的防控方案和双方的约束政策,在投资和回报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或者科学的措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个不仅武汉有,别的地方也有;不仅半导体有,太阳能,LED等都有。

就企业来说,在本部以外投资发展,必须从市场的角度,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盲目热情,必须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本身的运营情况,结合当地的优势,科学发展。尽大可能降低对政府的依赖,依靠企业本身市场运作来做大做强。

曾几何时,国内地方政府纷纷发展半导体代工厂,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可到头来,几家欢乐几家愁?政府和企业从初见时的相见恨晚到后来成为陌路仇人,难道真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前天是半导体,昨天是太阳能,今天是LED。相同的故事,不停地上演。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扩张到底怎样才能和谐共存,良性发展。这是个问题。而详细规划,遵守科学发展观,按照行业和产业的规律办事,相互约束,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有长期合作战略眼光,摈除急功近利,按照市场运作,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顾文军博客
步从容 发表于 2010-9-9 11:34:50
据传Global Foundry 也加入并购战团。GF母公司ATIC资金雄厚,救迪拜时,当场掏200亿美元,眉头都没皱一下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厂商推荐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使用指南  -  站点地图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电子工程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917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7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